古畫藏美:中國畫中的博觀雅賞

一 花韻凝香

字體:16+-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供花”習俗使得插花藝術得到長足的發展。龍門石窟中北魏的浮雕《皇後禮佛圖》中,女供養人手持三枝不同形態的蓮花正要插瓶,顯示出佛前供花時瓶和花的造型特點。“佛前供花”以蓮花為主要花材。為了保持花朵的新鮮,人們已經開始用盆、瓶等容器將花插入水中養殖。那時人們還沒有追求插花造型的意識,隻是讓花朵自然站立其中。《南史》這樣描述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從此,“借花獻佛”之禮廣為流傳。插花除了用於佛堂裝飾,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作為朋友間的饋贈佳禮,寄於千裏之外。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以及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書籍,為之後的插花發展提供了關於花材方麵的寶貴知識,使得插花藝術逐漸趨於成熟,玩賞花木成為風尚。

隋唐時期,插花所用的花器不再局限於瓶、盤之類,插花的形式也更為豐富,出現了缸花、掛花等。插花的種類也由單一的蓮花,轉變為牡丹、百合等較為豔麗的花材。從羅虯的《花九錫》可以了解到唐代的插花藝術,其中詳細地記述了當時用於插花的容器、剪折、浸水、花台等。唐代開始,插花受到君王、文士、仕女的喜愛,處處呈現一派爭奇鬥豔的盛況。插花已深植於民眾日常生活,正如詩人杜牧在《杏園》詩中說道:“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韋莊《長安春》中描寫:“長安二月多香塵,六街車馬聲轔轔;家家樓上如花人,千枝萬枝紅豔新。”白居易《買花》曰:“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五代時期插花藝術愈發成熟,插花者為了將花朵豎立放置,發明了“占景盤”,即花盤內有很多小洞用於插花的花器。花材就地取材,雜花野草枝葉參雜,不拘形式、隨意拈來,插花藝術達到自由奔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