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給青少年的成長書(全兩卷)

萬裏黃河千裏桑

字體:16+-

黃河萬年流淌,桑林千年不老。偉大的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給我們提供了自然界的黃土——最充分的勞動材料;勤勞的祖先又對故道裏的黃土進行耕作加工,創造了物質財富及與之相應的精神財富。這就是夏津古桑林裏所珍藏的文化遺產。

對中華民族來說,黃河的偉大是說不盡的。我曾在上遊,看劉家峽的綠波;在河套看八百裏麥浪;在壺口瀑布聽虎嘯龍吟之聲;今天又在它的下遊,看到它如何為炎黃子孫造就這一望無際、直達海邊的大平原。

事情的緣起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世界清點農業家底,並頒發“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證書。去年春天在山東德州夏津縣發現了一片六千畝的桑樹林,並認定這是目前世界上罕見的、古老完整的桑樹群,隨即頒發了證書。這是一片典型的人文森林,保存了地球上的農桑文化。去年第一時間我即去采訪,今年又二訪其地,探其脈絡。

黃河造地是借其巨大的水能,經年不斷地通過搬運泥沙來完成的。五十年前我剛大學畢業到黃河邊工作,就記住了這個數字:黃河每年從上遊向下搬運泥沙十六億噸。這是怎樣的一個巨人,一個移山填海的大力士啊!

德州之夏津,處黃河下遊。津者,渡口。夏津,傳夏代之黃河渡口,可見其地曆史悠久。黃河衝出龍門,行至河南、山東,挾帶大量泥沙,早已高出地麵而成懸河,稍不小心便崩堤決口,隆隆而下。據史料記載,自周至清代,黃河在夏津一帶曾多次改道,二十多次大決口,一千五百多次小決口,這一條黃龍滾來滾去,搬沙運土,造就了豫魯大平原。現在從空中俯瞰,在夏津的南北各留下四條大的黃河故道。它每淤完一塊土地就側轉身去,再淤他處。

河,本來是流水的,但黃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滾滾泥沙,送來為我們造地。所以黃河古稱有德之水,今山東德州即因臨德水而名。但這片沙土未經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風起時遮天蔽日,沙打農田,土蓋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發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種,並不等於天上掉餡餅,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調和才能收獲的。於是,在黃河搬運泥沙的同時,先人們也就開始了在黃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偉大工程。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種桑固沙,養蠶織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