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給青少年的成長書(全兩卷)

山水為什麽有美感

字體:16+-

人與自然的交流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人從自然中索取物質,維持生命,同時又從它身上感悟美感,培養審美能力。大自然靠什麽給人以美感呢?它蘊含有許多美的要素,如對稱、和諧、奇巧、虛實、變化、新鮮等等。這些要素我們在人類的精神產品中,如小說、戲劇、繪畫、音樂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並且更為豐富。這些東西再簡化一點就是三樣:形狀、顏色、聲音。形、色、聲這三樣基本東西經對稱、和諧、奇巧等等的變化組合,就出現無窮無盡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遠遠多於人為的創造,所以藝術強調師法自然,杜甫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劉海粟十上黃山“搜盡奇峰打草稿”。

客觀的景物和人怎樣溝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創造一件藝術品呢?是通過人與自然的交流,通過藝術家的觀察,再創造。劉勰說,“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是通過眼睛觀察,內心思考,經過一番醞釀吐納之後才加工出來的。這些要素作用於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個步驟。

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們看到鮮豔的花朵、奇偉的山峰、行雲流水等這些美好之物就會被吸引。耄耋老人齊白石,見到年輕美麗的新鳳霞驚得目不轉睛,旁邊人說:“你把人家都看羞了。”齊說:“她就是美嘛!為什麽不能看。”對,愛美沒有什麽特別理由。不論是人,還是山水,隻要美,人就喜歡。有學者研究動物也有趨美厭醜的本能。不過與動物不同,人能將這種美感上升到感情,並形成一種定式,於是相應於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壞,物象之異可轉化為精神之別。小石潭的淒清,荷塘月色的寧靜,範仲淹的所謂滿目蕭然,感極而悲或把酒臨風,其喜洋洋。這就是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