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说说

02 崩局前的返照:灵帝刘宏的最后风光

字体:16+-

大阅兵

灵帝弄好了西园八校尉,紧跟着,他就搞了一场大阅兵,地点是京都洛阳的平乐观。

事先,在平乐观前造好两个高坛。一个大坛,设立十二层华盖,高十丈;一个小坛,九层华盖,高九丈。总之,小坛明显比大坛低了一个等级。

公元188年的十月十六,灵帝披上甲胄,带着大将军及文武百官,华丽丽地进行阅兵。灵帝登上大坛,命令何进登上小坛,两人往坛上一站,何进比他矮一大截。官员们瞧着,心里都跟明镜一样,心想皇上这是向全天下示威,挤兑大将军呢!

几万步兵骑兵列成整齐的方阵,威风八面地从坛下走过,接受皇上的检阅。然后,灵帝亲自披甲上马,庄严地绕阵三圈。叩拜声此起彼伏,真是又热闹又雄壮,好不激动人心!

灵帝心气十足,就问身边的讨虏校尉盖勋:“爱卿看朕观兵讲武,这场面棒不棒?”哪知这忠臣盖勋是个愣头青,立刻回答:“臣听说先皇炫耀德行,不炫耀武力。现在,贼寇都在边境,您却在京都阅兵,真不显得您多有本事,倒是很穷兵黩武的样子!”灵帝一愣,心想,这盖勋还真是名不虚传,果然敢说!灵帝非但没生气,还笑了:“好!朕与卿真是相见恨晚。别人从来不敢像你这样跟朕说话!”

其实,灵帝阅兵,表面是炫耀武力,震慑反贼,实际上还是为了打压何进,所以盖勋说他“穷兵黩武”他觉得没什么,反倒对盖勋更器重了。

这场阅兵很炫很酷,灵帝抬高西园军的意图也达到了。然而,不久……他就有点儿傻眼了。或者很可能是,他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才要阅兵,想给刘协铺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场阅兵,竟然成了刘宏最后的回光返照!

那么现在,周边四境,幽州、凉州及各路反贼们,又怎么样了?

“拧巴组合”之董卓皇甫嵩

先来看凉州。

这时,马腾、韩遂这两位西羌大咖终于混到了一起。两人仍然遵守凉州的惯例,谁都不当头儿,又去找了一位叫王国的,给他俩当领导。

王国统率着西羌大军,开始祸祸了。王国这次围攻的地点是陈仓,在右扶风,现在的宝鸡市。

灵帝再次任用皇甫嵩平叛,就算张让他们不乐意,他也不管了。灵帝以皇甫嵩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领四万人去讨伐王国。左将军和前将军,在军阶上差不多,但灵帝说了,皇甫嵩是统帅,董卓得听皇甫嵩的。但这一个“前”一个“左”,不分高下等级,可给这一战增添了不少花絮。

董卓本来谁都看不上,这次军阶又差不多,更不想听话了。刚一发兵,他就跟皇甫嵩怼上了。

董卓说:“现在陈仓危急,快点儿去救!”

皇甫嵩说:“不行。百战百胜虽然厉害,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更厉害。陈仓虽小,可城池守备坚固,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王国虽然强,但他久攻不下,士兵必然疲惫,等他疲惫之后再攻击,这才是全胜的办法,为什么要着急救援?”

皇甫嵩这是“疲兵之计”,已经胸有成竹了,可董卓不以为然,他又不能不听皇甫嵩的,心里自然不乐意。

结果,真像皇甫嵩预料的那样,王国围陈仓,果然攻了八十天没攻下来!皇甫大将军还是厉害啊!董卓一看自己不如人家,就有了一丝恨意。

眼看到了来年春天,即189年二月,王国还没攻下陈仓!羌人真是坚持不住了,士兵个个疲惫不堪,只好撤了围。

皇甫嵩立即下令,全军追击。不忿的董卓又来整事儿,跟皇甫嵩说:“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勿追,归众勿追,不能追!”穷寇,就是走投无路、必会拼死一战的士兵;归众呢,指的是归心似箭的回家士兵。

皇甫嵩没办法,还得跟董卓掰扯:“不对。之前我不攻击,是为避敌人的锋锐;现在出击,是因为他们已经士气衰败;我追击的是‘疲兵’,不是‘归众’;王国带兵败走,没了斗志,我是以整击乱,也不是去追‘穷寇’。”

皇甫嵩说完,心想没工夫再跟你闲扯,再扯下去,羌人又一溜烟回金城了,什么穷寇、归众,毛儿都不剩了。于是,立即下令进攻。董卓你不是不看好吗?那就断后!最后,皇甫嵩没用董卓,亲自带兵追击,连打了好几仗,节节获胜,最终大败羌人,斩首一万多!

董卓这人可丢大了,处处跟领导对着干,结果处处被领导打脸,野蛮无赖的内心,恨得咬牙切齿。

皇甫嵩和董卓都是凉州人,该算当时凉州人里最牛的两位。皇甫嵩老家是安定,正牌将门之后;董卓老家是陇西,是很有势力的地方豪强。皇甫嵩自幼读诗书,学兵法,受最王道的汉家教育;董卓则从小混在羌人部落,喝酒斗狠,驰骋骑射,跟马超的成长方式差不多。所以,董卓虽然血缘上跟羌人没关系,但性格已经相当羌化。如果说,马超是3/4个羌人的话,董卓也得有一半多。

董卓常常就像个羌人似的,只顾眼前,不计长远,逞强斗狠,漠视生死。他后来干的那一大箩筐残暴事,从我们后人角度去看,简直不可理喻,罪孽滔天不说,还挺缺心眼。但是,我们这是汉人的视角,我们比董卓更懂得什么是文明。如果换成羌人视角,再来看董卓,那就没啥不正常!羌人本来就这么活的!这也正是皇甫嵩和董卓这对凉州组合的最大差异。

不过,这次互怼,虽然让董卓恨上了皇甫嵩,但战绩相当骄人!羌人们被打得暂无还手之力。闹腾这么久的凉州,暂时消停了。

马腾、韩遂一看王国不灵,就干脆把他废了,又去劫持了一个领导,这个人就是当初忽悠皇甫嵩造反的阎忠。但没想到的是,阎忠没多久就病死了。一时劫持不来领导,马腾、韩遂只好亲自掌权,然后……两人很快就开始互相攻击。可见,对羌人来说,劫持一个领导,还是非常必要的呀!

马腾、韩遂互殴,灵帝可舒心了。眼看这俩内斗不停,力量一天不如一天,再没劲儿祸害三辅地区了,灵帝终于长出了口气。不过,他也快乐不起来了,因为他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好,凉州暂时消停了,下面我们再去看看幽州。

“冤家路窄”之刘虞、公孙瓒

要说怎么处理边境民族,公孙瓒是绝对的鹰派。而且,他这些年在幽州,已经“鹰”得很出名了。

公孙瓒是辽西郡令支人(现在的河北滦县、迁安一带),出身不错,家世两千石的豪门。但他也是庶出,生母身份低微,于是,这个出身就打了大折扣。公孙瓒长得很帅,声音又好听,还能说会道,涿郡太守就看上这小伙了,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安排他跟着卢植念书。然后,他就认识了老弟刘备。后来,公孙瓒还拜到名臣刘宽门下,跟傅燮做过同学。

既然受过两位大儒的熏陶,那公孙瓒该斯文有礼了吧?没有!半点儿也不斯文,倒是贼猛!还很早就以暴怼鲜卑出了名!

那时公孙瓒刚出来做官,在辽东属国当长史,有一次,他跟几十人骑马在长城附近巡逻,正好遭遇了几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一看这阵势,就拉着自家队伍退到一座堡垒旁边,对大家说:“敌人这么多,如果不主动攻击,咱们就全完了。”说完,公孙瓒手执长矛,策马直冲敌阵!看他手里那兵器,居然是两头带刃的!同伴们一看,也都跟着猛冲。

一场小型骑兵对战就拉开了!结果,一番血拼之后,公孙瓒他们杀伤敌人好几十,把鲜卑人赶跑了,自己这边,也损失了一半。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以少胜多,大大震慑了鲜卑。从此以后,鲜卑人再不敢越过长城了。公孙瓒的“鹰”名也一下传开。

公孙瓒喜欢骑白马,他又挑选擅长射箭的勇士几十人,个个都骑白马,作为自己的左右护卫,这就是三国里著名的“白马义从”。我们可以想象,塞外草原上,这一队神出鬼没、所向披靡的白马枭骑,该有多传奇!乌桓人都在暗中互相转告,出门的时候,一定得躲着这位“白马长史”,要是惹怒了他,必会死得很难看。他们还把公孙瓒帅帅的头像画成靶子,拿来练骑射,谁要是射中了,大家就集体欢呼。

公孙瓒就是这样的“鹰”。

乌桓丘力居跟张纯他们一反,他就更有“鹰”的机会了,灵帝拜公孙瓒为骑都尉,让他追讨张纯这帮叛贼。

公孙瓒战绩相当不错,在辽东属国的石门跟张纯展开大战,把张纯杀得大败,仓皇逃窜,连老婆儿子都不要了!张纯逃到了塞外,被他抢走的男女百姓,也都被公孙瓒救了回来。公孙瓒每次作战,杀敌的时候,那阵势都像是报血仇,不把敌人杀死绝不罢休。所以这次,张纯出了塞,他也说啥不放,一路追击!

但这么孤军冒进,实在太凶险。果然,没多久公孙瓒到了辽西的管子城(现在辽宁省凌源市一带),就被丘力居的乌桓兵给包围了。

一围就是两百多天!仗打得好不艰苦。粮食吃完了杀马吃,马吃完了,把弓和盾上的革扯下来,煮着吃。几次出城作战,全不能胜。本来当兵的都饿得眼冒金星,一碰就倒,哪还有打仗的力气!当时天气还极恶劣,大雪下个不停,眼看是没法再打了!最后,公孙瓒跟手下们诀别,约定大家分头突围,再回去聚首。这才终于逃出,手下们死了一半多。再看丘力居那边,状况也不咋样,又缺粮又疲惫,最后退到乌桓人盘踞的柳城(现在辽宁省朝阳市)去了。

公孙瓒这次是功过参半。不过,打得这么拼命,总要有回报。于是,灵帝任命他为降虏校尉,还封了都亭侯。

但不管怎么说,公孙瓒征讨张纯、丘力居,最后没有搞定。

这时,那位神奇的幽州之乱终结者,姗姗而来了。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他就是:刘虞。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终于到了任。

要说怎么对待边境民族,刘虞是妥妥的“鸽派”。他带着和平与美好、贤良和厚道,款款来到了北境。

公孙瓒像头受了伤的雄鹰,正一点点儿舔伤口,心里想着不灭乌桓誓不为人呢,刘虞却满面春风地来幽州放和平鸽了。

公孙瓒这个不忿,自己拼死血战,眼看把张纯他们打得落荒而逃了,刘虞倒来采摘胜利果!不过,更让他不忿的,还在后面。

刘虞当年做幽州刺史的时候,因为恩义贤德,乌桓人、鲜卑人都特别崇拜他,一听说刘虞来当幽州牧了,丘力居他们一下就兴奋了。其实,乌桓人和羌人不同,他们实力弱,并不想真心造反,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多给些好处就行。那么,像刘虞这样贤良厚道的“鸽”派,就是他们最欢迎的。一听刘虞要来,丘力居就像看到了光明,心里打定了主意。

刘虞一到任,就以“鸽派”方式展开了工作。

第一,派人到鲜卑人、乌桓人那边,给他们分析利害,让他们明白,只有继续和大汉朝结好,才是他们唯一的生存之路。而且,好日子还在后面。

第二,通报幽州各地百姓,还有鲜卑人、乌桓人,州牧刘大人知道你们并不想反叛,只是被张纯这帮贼人忽悠了。所以,你们只要放下武器,送上张纯、张举的首级,大人自有重赏,你们的过错也既往不咎。

效果真是神奇!丘力居早就打算向刘虞投降了,他们还想在刘幽州手下过太平美好的日子呢!于是立刻派使者去向刘虞表忠心。公孙瓒这个恨呀,忍不住打起了狠主意,派人暗中劫杀乌桓使者,就不让刘虞办成,果然是鹰枭性情!结果,丘力居暗中得知了他的打算,就命令使者绕开公孙瓒,无论如何也得面见刘虞,献上自己的诚意。

乌桓人第一个降了。紧跟着,张纯的门客杀了张纯,把张纯的脑袋送给了刘虞,各处叛乱的也都放下了刀枪。完全兵不血刃!就好像一阵春风忽地吹过,乱成了一团的幽州,转眼间就遍地梨花开了!

公孙瓒怎么血战也换不来的胜利,就在刘虞几个命令之间,轻松实现!当然,其实那不仅仅是“几个命令”,也绝不是简单的“轻松”,那是由来已久的贤德,由来已久的信任,由来已久的智慧。

公孙瓒当然是恨死了,跟刘虞一比,自己简直是费力不讨好的蠢瓜。以武力扫清边境,是他的铁心志向,他一看刘虞那一脸的鸽派美好,就邪火上升。

那么,在搞定边境这事上,到底是鹰派更好还是鸽派更好?这个……必须得看当时的情形。恩威并施,本来是最佳原则。其实细品,刘虞放一把和平鸽就搞定了幽州,跟之前公孙瓒的血战不是没有关系。正是公孙瓒已经把叛贼们打得没了劲儿,刘虞再来撩过一阵春风,这胜利才显得顺理成章。假设,刘虞到任时张纯、丘力居士气正盛,疯得没边,刘虞再有恩义,过程也不会这么省心的。

所以,这次的幽州平叛,该算是公孙瓒和刘虞这对冤家阴差阳错地合作了一把,才有了这等神奇功效。

好了,叛乱平定,刘虞开始整饬幽州。第一件,罢兵,让大家都安心。最后就留了公孙瓒一支军队,统帅一万多人,驻扎在右北平。第二件,调理内政。开放市场,开发盐铁,让一个本来穷到不行的幽州,不但实现自给,还接纳了上百万的青州、徐州的流民,这些人定居下来,和幽州各族人民一起,全都活得平安静好。

刘虞真是幽州的救星呀!三国里排名第一的“贤”臣,真当得起!

只是……死冤家公孙瓒实在是他的心病,更麻烦、更糟糕、更要命的事,还在不远的将来等着呢。

并州迷局

最后,我们再扫清一个地方——并州。

现在这并州简直就是一个大迷糊,它也像凉州、幽州一样,崩得很猛,乱得很凶,但崩掉之后,朝廷究竟干了啥,史料却全无记载,就好像……皇上在说,乱就乱吧,朕可实在管不了啦。

早在改刺史为州牧之前,并州就爆了,爆的是谁呢?南匈奴。

先是南匈奴的一支屠各胡造反,杀了并州刺史张懿。然后,并州境内黄巾余部郭太等人,也从白波谷起兵,响应屠各胡,进攻太原和河东两郡,这就是三国里有名的“白波军”。

偏在这时,灵帝又命令南匈奴派兵帮着刘虞平幽州,本来匈奴人挺听话,单于羌渠立刻派左贤王於扶罗带兵去了。结果,南匈奴因为这个发生了内讧,又一个部落造反,跟屠各胡联合,把羌渠杀了,又立了一个单于。这下,於扶罗再也回不去匈奴了,只好留在汉人的地方。后来,还跟白波兵混到了一起,在中原一通折腾,最后归顺了曹老板。

这位回不去的匈奴人於扶罗,就是后来五胡乱华时,匈奴赵国的开国皇帝刘渊的爷爷。

相当的混乱!而且,朝廷没有任何作为!

并州刺史张懿被杀后,灵帝任命了丁原,就是《三国演义》里吕布的第一位干爹。这位丁原可不是寻常角色,手下有三位猛人:吕布、张辽、张杨,哪个都勇武绝伦!丁原自己也相当猛,被灵帝授予了“武猛都尉”的官称。虽然很猛,但我们却看不到他们怎么降匈奴、平白波,反倒是整个并州没人管了!所以,并州大部分郡县,很可能都成了异族人的领地。

历史在这里几乎一片空白,连脑补都缺乏依据,反正不知啥原因,并州基本失控。

来回顾一下现在的天下形势:

一,中央:西园军建立,凌驾于大将军之上,但是皇上,不大好了。

二,西方凉州:马腾、韩遂互殴,暂时消停,不用愁了。

三,东北幽州:刘虞搞定了,平安静好。

四,北方并州:全乱套,没法管了。

就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一件极重大的事发生了。这件事,让汉末这个苟延残喘、但还在拼命维持的格局,彻底崩盘!天下形势完全改变,“秩序”和“王法”,从此在人们心中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