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

宋朝的“人均糧食”神話

字體:16+-

央視百家講壇節目《成敗論乾隆》裏說,“宋朝人均糧食占有量1400多斤,清朝是700多斤,隻有宋朝的一半”。由此,“宋朝人均糧食占有量高達1400多斤”之說傳播甚廣。但這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結論。

一、此說的由來

此說大體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

1992年,王通明在一篇論文中推算認為,“北宋人口1億時,人均糧食可達947市斤”,盡管注意到了這個數據“遠高於現代人均糧產”——中國人均糧產1949年是209公斤,1980年是326.5公斤,作者仍認為“本文說北宋人口1億時,人均糧食947市斤是最低的估計數”。①

2000年,鄭正與王興平,利用吳慧在1985年出版的《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一書,佐以其他材料,在論文中將宋代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修正為1333市斤。②

吳慧自己,則在2009年出版的《中國經濟史若幹問題的計量研究》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與“宋朝人均糧食占有量高達1400多斤”之說也很接近的數字。該書寫道:

北宋末葉人口達1.25億,按人口平均,每人糧食占有量為原糧1214斤(市斤)。……但當時原糧的出品率較低,百斤原糧加工的成品糧不過50斤,因此人均占有的原糧折為成品糧食應為607斤。③

2006年,卜鳳賢對“曆代人均糧食占有量”做了一個估算,結論是宋元時代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高達1457.87市斤。與隋唐相近,遠高於明清。具體數據見下表④:

以上,是“宋朝人均糧食占有量高達1400多斤”之說的由來。

二、質疑的聲音

支撐“高達1400多斤”之說的核心依據,是許多學者認為,兩宋南方地區的糧食畝產,出現了一種革命性的增長。

比如,餘也非認為,宋代北方的陸田,平均畝產糧食隻有一石,較之唐代減產了8.3%;南方水田一般畝產米兩石,較之唐代增產了22.1%⑤。顧吉辰認為,北宋的蘇州、明州一帶,“水稻畝產量可達四石左右,接近於今天的畝產量”,江南其他地區畝產在二石左右;北方的麥粟畝產量大致為一石至二石⑥。吳慧也認為,唐代江南的畝產隻有一石,到了宋代就增長為了二石。漆俠則估計稱,北宋時,江浙太湖地區的糧食畝產達到了三石,南宋中晚期已則高達五六石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