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

給“中國的辛德勒”虛構敵人

字體:16+-

說一說“何鳳山為猶太人發放簽證”一事。

1938年—1940年間,何鳳山利用自己中國駐維也納領事館總領事的身份,以人道主義立場,為數千名因納粹反猶運動而陷入絕境的猶太人發放前往上海的簽證,使他們順利逃離了納粹的魔掌。另有統計稱,從1933年-1941年,共有約2-3萬猶太難民利用此類便利,進入上海避難。①

這段曆史,在何鳳山生前一直鮮為人知,直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才被史學界發掘出來;然後在2000年之後,又靠著各種紀錄片、電影、電視劇(如《最後一張簽證》)的宣傳而漸獲普及。何鳳山也獲得了“中國辛德勒”的美譽。

救助猶太人一事,何鳳山晚年在撰寫回憶錄《外交生涯四十年》時,有所敘述,但著墨不多。

關於給猶太人發放簽證的情況,何是這樣寫的:

派我為總領事,時在1938年5月。……周其庠改任副領事,與以前在使館一樣,負責辦理護照簽證事務。此時排斥猶太人之風甚熾,許多猶太人的店鋪都被納粹的黃衣挺進隊打毀,老板被捕入集中營。奧(地利)籍的猶太人,大都想法離開奧國前往美國,然而美國容納移民的數目有限,而且條件苛刻,所以大多是來中國領事館簽證,前往上海,實則心存觀望,依然是等待美國或英國的簽證機會。……自德奧合並後,希魔逼迫猶太人的氣焰日益高漲,於是有美國的教會與慈善機構極力拯救猶太人。我與這些機關密切聯係,凡可盡力之處無不盡力,不知救活了多少猶太人。②

這段敘述大體符合史實。當時,奧地利的納粹反猶浪潮頗為凶猛——反猶的核心目的之一,是迫使猶太人離開奧地利。而猶太人要想離開奧地利,需要持有簽證以證明其目的地,否則就將麵臨被押送至集中營的命運。在英、美等國移民名額已滿、而進入上海不需要移民申請的情況下,尋求一份可以證明其目的地是中國的簽證,就成了許多猶太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何鳳山與中國駐維也納領事館,遂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給猶太人發放簽證,幾乎來者不拒。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