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等学堂上承四川中西学堂,下接公立四川大学,朱德、郭沫若等人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李宗吾1902年年底入学,是四川高等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当年,学堂设立了三年毕业的甲乙两班、一年半毕业的速成师范一班、四年毕业的优级理科师范一班。李宗吾读的,是最好的优级理科班。也就是说,他在这个学校学习了四年。
优级理科师范一班有32个学生,大多来自中西学堂,是学过算学的。但李宗吾虽然进了这个班,却从来没有正规接触过算学,说起来,他在这个方面的学习有以下几个阶段:在家里的时候,晓得了“七盘清”“斤求两”之类的常识;在七老师那里,他读过一本《算学术》,研究过里面的九章算法和开方,不过,还是珠算,不是笔算;在炳文书院,李宗吾买了本《数学启发》回来自学,这是他接触到的第一本笔算书;入高等学堂前一年,他和雷铁崖、雷新民、张荔丹、曾龙骧等人一起在乡下读书,又买了《中西算学大成》和代数书来读。
那时候,懂算学的人比较少,李宗吾对这样的人也很是羡慕,刚入学的时候,他还一门心思想把理科学好。可是,毕竟底子差,学来学去,除了对数学兴趣不减,对理化等功课却怎么也学不进去。
有一天,雷民心看见李宗吾在读《庄子》,很是诧异,问他:“你研究这个干什么?”
李宗吾回答说:“那些科学,你我今生还有希望吗?科学是茫茫大海,就算自己心里能想出一些道理,也没有什么仪器来供我们做实验,这还不是等于空想吗?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充其量不过能在书本上学些人云亦云的知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所以啊,那些科学知识,还是等儿孙辈去研究吧,你我这辈子就算了,我打算还是在中国的古书中找一条路来走。”
雷民心听了,除了陪李宗吾一起叹气,也没有其他话说。
李宗吾遇到的问题,今天的大学生们也同样要面对:选专业的时候,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没有什么准确的定位,稀里糊涂地学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就迷茫了,没有了刚开学时候的劲头,有的自暴自弃,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有的勉为其难,坚持到底,争取新的机会。
李宗吾属于后者。
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李宗吾都跑去博览群书了,而且主要看学术思想一类的书,并开始思考当时的教育制度。他认为很多学科都是应该在宽松的环境里自学的,那种按钟点上下课的制度实在太无聊了。他的这些观点,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在雅典建立吕克昂学园的亚里士多德、在圣蒂尼克坦创办“国际大学”的泰戈尔。而这些观点也正是李宗吾后来想要改革学制、解放学校的起因。
当然,以李宗吾这样的个性,绝对不会是独行侠,他的身边总有一帮好朋友,比如陈本初、张列五、王简恒、杨泽溥、雷民心、谢绶青等。他们一起研究学问、办教育、搞革命,把个大学生活过得轰轰烈烈。
一般人也许会以为,对理化毫无兴趣、把精力用在课外的李宗吾可能学习成绩很差,最多也就是勉强拿到毕业证而已。但事实完全相反,李宗吾不仅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了,还被清廷奖了一个举人——也就是说,既拿到了毕业证书,也拿到了学位证书。
这一点,值得今天那些自诩怪才的大学生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