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读经典(全2册)

(二十)牛顿的猫洞

字体:16+-

李宗吾很反感时人动不动就拿科学家来吓唬像他那样的普通人,他认为,科学家聪明起来,比普通人聪明百倍;科学家糊涂起来,也比普通人糊涂百倍。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举了一个大科学家的例子。

这个科学家是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他还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且亲手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看到这里,人人都知道,被李宗吾拿来开刀的,是大科学家牛顿。

“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都只是由于我辛勤、恒久的思索所致。”牛顿在总结他成功的秘诀时说,“没有大胆地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我一直在思考、思考、再思考。”

毫无疑问,这位大科学家是善于思考的,这一点从他如何养猫上也能看出来——牛顿除了读书、做试验,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养猫。牛顿曾同时养过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对猫的溺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猫要出门,他便停止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猫要进来,他又停止工作,去打开房门,让猫进来。结果,那两只猫弄得牛顿整天忙于开门关门。所以,有一天,牛顿便想出一个方法,让那两只猫自己出入自由,不致扰乱他的工作。他想出来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叫人在门上开了一大一小两个洞,理由是:这样一来,大猫进出可以走大洞,小猫进出可以走小洞——哪怕是一个没有读过一天书的人也知道,他只需要开一个大洞,大小两只猫就都可以进出了。

于是,李宗吾告诫世人,牛顿说地心有吸力,我们应该信;他说“大猫出入大洞,小猫出入小洞”,我们就不能信了,无论在什么时代,对于那些专家,人们都一定要谨慎,防着他的学说里面藏了牛顿的猫洞。

牛顿是不是真的爱猫,是不是真的为方便大猫小猫进出在门上挖了一大一小两个门洞,读者诸君千万不要较真,跑去《牛顿传》里寻找。如果真的去找,找到了,千万不要夸厚黑教主博学;找不到,也千万不要怪他老人家胡说八道。思想家和考据家不同,思想家有权利为了他的见解顺手牵羊,比如孔子最伟大的成就便是托古求制,所以,李宗吾也坦言,下笔的时候,如引用某件事情或某典故,偏偏历史上从没有这件事情,或从没有这个典故,怎么办?“我就自己捏造一个!”

不过,这样的捏造也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合理推断。猫门之说,李宗吾为什么不提其他科学家的,而单单点名道姓安到牛顿头上?是因为牛顿先生有因为思考陷入歧途的前科。

在牛顿23岁时那年,他发现了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变成五颜六色的光带,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望远镜的四周经常有光怪陆离的颜色,造成观察模糊,这是由光的色散造成的,如果用几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组成一块复合的透镜,就能消除望远镜的色散,清晰地观察遥远的天体。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牛顿让光通过一块装水的三棱镜,观察单色光通过折射是否会发生变化。结果却发现水的折射和玻璃的折射是一样的,并不能减弱或消除色散,这个试验他反复做了多次,结果都是如此,牛顿于是得出结论:望远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用不同折射率的透镜的组合来消除的。有个叫罗斯卡的科学家做了类似的实验,发现复合的玻璃棱镜能使单色光的折射角发生变化。他写信告诉牛顿,可牛顿不相信自己会错,因为他做过实验。但是,我们今天都知道,牛顿错了,因为他在实验中使用的玻璃的折射率正好与水的折射率相同,本来,这只能说明那种玻璃是不适用的,但是,他却认为所有的玻璃都是不适用的。

可见,牛顿能做的事情,平常人未必能做。就像思想家能做的事情,平常人也未必能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