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读经典(全2册)

(二十一)说话看对象

字体:16+-

有一天,李宗吾在和某人谈话的时候,引用了几句孔子的话。那人便问他:“你是讲厚黑学的,怎么讲起孔子的学说来了?”

李宗吾于是给这人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子贡。

田常听说孔子离开了鲁国,便向齐景公奏请伐鲁。因为他认为兵权在手,将来容易夺取君位。景公准奏,命他训练三军,以备伐鲁。孔子闻讯大惊,派子贡出使齐国。

子贡拜见齐相,说:“我随孔子已经离开鲁国多年,鲁国的事与我无关,我是专为将军筹划此事而来。据我愚见,你率军攻打鲁国,想取得成功实在太难,但征讨吴国而建功立业却比较容易。”齐相闻言点头:“你说得不错,不过我先派去的兵车已经快到鲁境了,不能改道,这该怎么办?”

子贡于是去见吴王夫差,说:“王者不灭国,霸者无强敌。现在齐国打算攻打鲁国,战胜后便可与吴国争霸,臣私下为大王担忧啊!大王应赶快主持正义,援救鲁国,以安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晋,此为大王称雄天下的功业,岂容错过!”夫差原有称霸野心,闻之心动,可还是有些顾虑:“你说的虽然符合当前形势,不过现在越王养士教民,久有报复吴国的决心。须待我先消灭越国,再移兵伐齐以救鲁。”子贡忙说:“如果这样,那时齐兵早已伐鲁成功。大王应以救弱存亡的仁义,号召诸侯。若弃强齐而伐弱越,不义不勇,何以显名当世?臣听说勇者不畏难,仁者不欺弱,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如今大王应该留着越国示天下以仁,伐齐救鲁示天下以义,威震晋国。天下诸侯正愁无盟主作保障,若得知大王锄强救弱的威名,必然相继前来朝见。那时,完成霸业,易如反掌。如果大王担心越国会乘虚复仇,臣请求前去拜访越君,令他出兵随大王伐齐。”

吴王同意后,子贡又参见勾践,把夫差先灭越后救鲁伐齐的打算详细告诉他,然后说:“吴王为人凶残暴戾,无仁厚之德,使臣下难以忍受,国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内变。这是上天借给越国报复吴国的机会。大王若能发兵激起吴王的伐齐之志,进献重宝取悦他的心,对他言辞谦恭并听命于他,尊敬地侍奉他促使他出兵伐齐,这是圣人所说的屈节以求达的良策。如果伐齐不胜,是越之福,若伐齐获胜,那他就会骄傲起来,必然移兵攻晋。我会北行,请见晋君,让他出全国精兵迎敌。吴军此前已与齐师交战,一定损伤了很多精兵,又被晋国用重兵抵御,一定势弱。大王可趁此机会攻打他们以复仇。”勾践果然按子贡所说进献给夫差大量的珍宝重器,并请示发兵日期以示忠心。

若吴国胜会对鲁有所要挟,鲁之险仍未解,子贡想到这一点,又匆匆来晋,请晋抗吴,对晋定公说:“今吴将与齐战,若胜,必移兵攻晋,争霸中原,晋宜早作准备,陈兵以待。”晋王感谢子贡的消息,加紧练兵积蓄粮饷。

子贡游说齐吴越晋四国后,回到鲁国。不久,吴王夫差亲率十万吴兵和三千越兵攻齐,鲁国也派军助战。吴军首战失利,后用诱兵之计大败齐师。齐无奈向吴求和,夫差命齐鲁两国歃盟,重修兄弟之好。得胜骄傲的吴军又移师攻晋,晋国早有准备,吴军败退,无功而回。

这个故事涉及到多个国家,比较复杂,但最终结果只有一个:子贡兜了一个大圈子,使鲁国得以保存。

第二个故事主人公还是子贡。

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去边境考察,经过一片田地时,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被农夫扣下。孔子先叫子贡去解决这件事情。子贡追上农夫,好话说尽,农夫还是死活不肯把马交还给他。孔子于是又让马夫去解决这件事儿。马夫见了农夫,对他说:“老哥啊,你不在东海耕种,我不在西海牧马。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牲畜又不懂得人事,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吃了你的庄稼,是我们的不对,可是,你也得理解这一点啊。”农夫听了,没有犹豫就把马还给了马夫。

这个故事很简单,子贡同学没办到的事儿,马夫办到了。

讲完这两个故事,李宗吾说,子贡全鲁,多么有名,为什么偏偏不能说动一个农夫?原因在于,子贡没有搞明白,他那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农夫。农夫能听进马夫的话,却听不进子贡的话,原因在于马夫说的是农夫能明白的道理。

最后,李宗吾告诉那个人:“这就是我和你说起话来必须‘子曰’、‘诗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