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读经典(全2册)

(七)有夙根的张良

字体:16+-

字:子房

性别:男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50年

职务:留侯

主要成就:帮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死亡日期:前186年

1.圮上受书

张良的祖父张开地历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相国,他的父亲张平也曾经是韩国的两朝相国。因为张家做了韩国的五代宰相,秦将韩国灭亡后,张良便拿出全部的家财招募刺客,打算刺杀秦王,结果没碰到秦王,却失误伤着了驾车的人。秦王大为震怒,命手下迅速捉拿刺客。张良无奈,只得更名换姓,逃亡到下邳。

一天,张良从下邳的一座桥上经过,一位穿着褐色衣服的老者来到他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拾上来!”突然听到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这样和自己说话,张良很诧异,但想到他年纪那么大,还是忍气吞声地下去将鞋子取上来,并屈膝给他穿上。老者穿上了鞋子后笑着离开了。走了不多久,老者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是可教之材。五天后天亮时,在这里等我吧。”张良虽然纳闷,但还是答应了。五天后天刚亮,他来到桥上时,老者已经等候在那里了,看到他来,生气地说:“怎么能来得这么晚?你回去吧,五天以后还是在天亮时来见我。”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张良终于让老者满意了,这才得知自己前段时间三番五次被考验的原因。老者从身上取出一部书,告诉张良:“读了这部书,你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过后天下将大变,十三年后,如果你想见我,便去找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便是我。”说着便不见了踪影。张良天明后将书打开,才看清书名叫《素书》。从此,他潜心诵读,每天都有收获,感觉自己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十年后,陈涉起义,张良也聚集了百余个年轻人响应。景驹在留地自立为楚假王后,张良想去投奔他,却在去的路上遇上了沛公刘邦。张良曾经多次对他人讲述《素书》中的智慧,但都没有人能够领悟其中的真谛,后来他给沛公讲,沛公听了十分叹服。于是,张良感叹道:“沛公的悟性是上天赐予的啊!”从此,张良开始凭借《素书》辅助刘邦一统天下。

2.调虎离山

刘邦和项羽接受楚怀王的命令,分路进攻秦国都城咸阳,并当众宣谕“先入关者为王”。

刘邦先入,但权力尽归项羽,反受其控制,改封刘邦为汉中王,驻节南郑。项羽的谋士范增深忌刘邦,开始打算把他杀掉,后来又想把他软禁在咸阳。刘邦为了脱离虎口,问计于张良,张良说:“我有办法。”

第二天,张良先以调虎离山之计向项羽奏请,派范增往彭城催怀王徒居郴州。范增临行的时候,向项羽约法三章:一是不可离开咸阳;二是重用韩信,若不用则杀之;三是不可让刘邦归汉中。

事隔不久,张良再次让刘邦上表说,国家经济拮据,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节约开支,目前驻咸阳有几十万军队,坐吃山空,不如将诸侯遣回驻地,减少开支。项羽准奏,即令新封诸王五天内起程返国,可是由于与范增有言在先,于是就单独不准刘邦成行。

刘邦大惊,急与张良计议。张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叫刘邦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地省亲。项羽看过了刘邦的表章,沉思了好一会儿,对刘邦说:“你要回乡接取父母,亦是人子孝亲之意,但怕不是出自本心,是不是因为我要你留在咸阳,才有此举呢?”

刘邦装出悲戚的样子回答:“我父亲年老,无人侍奉,我日夜怀念,无时或已。往日因见陛下初即位,事务繁忙,故不敢启齿。今见各诸侯已返回驻地,能享天伦之乐,独我留在此地,又不知何年何月得见父亲之面了!”说到这里,哭了起来。

这时,张良故意唱起了双簧,他悄悄地对项羽说:“不可以放刘邦回乡取家眷,宁可遣他驻汉中去,使人去沛地把他的家眷带到这里来当人质,就可以好好控制刘邦了。”

项羽认为张良的计策非常有道理,但是仍然不想放刘邦到汉中去。于是,陈平又乘机启奏说:“陛下既封刘邦为汉中王,已布告天下,臣民共知,不使他上任,恐不足取信于天下,大家会说陛下登位便说假话,那对以后的法令,他们不是也会阳奉阴违吗?”

这样也有道理,那样也有道理,项羽想了很久,无可奈何地对刘邦说:“既然大家这样说了,也是合情合理,现在你去汉中上任,不可回沛地,明天就启程吧。”

刘邦要回封国,张良为之送行,一直送到褒中这个地方。张良劝告刘邦,让他把栈道烧掉,这样方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根本没有东还的意思,以便让项王失去提防之心。刘邦听从了这个建议,让张良回到韩王身边做事,自己则一边向前行进,一边把栈道烧光。

3.重赏三将

刘邦在三秦安定下来,张良便回到刘邦那里,并被封为成信侯,因为身体较弱,常常生病,所以不曾独自一人带领军队四处征战,但他作为谋臣,常常为刘邦出谋划策。

刘邦带军在彭城遭到重创,大败而归。行军到下邑,刘邦翻身下马,背靠着马鞍问身边的人:“能与我共同成就事业的人,我计划用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地奖赏给他,但这个人又是谁呢?”张良答道:“楚国有一位勇猛的将军,就是九江王黥布,他与项王有极深的矛盾。彭越与齐王田荣正联合起来在梁地共同反叛楚国,事情紧急时这两个人都可以委以重任。而在汉王您的将领之中,唯有韩信才可以托付重任,独当一面。如果您现在真想封赏土地,那就赏给这三个人。如能这样,楚国就一定会被打败。”刘邦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派萧何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果然,后来楚国被刘邦打败,这三个人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不封六国

汉三年(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刘邦忧心忡忡,惊恐不已,便把郦食其叫过来,一起谋划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郦食其说:“以前商汤伐桀时,把杞地封赏给夏的后代;武王伐纣时,把宋地封赏给殷的后代。但现在秦国对天下人残暴无比,毫无道义可言,它把六国全部消灭,使其后代根本没有立锥之地。如果陛下能把六国的后代重新封立起来,人们就会因此而对陛下感恩戴德。这样做以后,便可逐渐称霸。”刘邦应道:“就这么办吧。”

郦食其还没有付诸行动,张良从外地赶回来见刘邦。正在用餐的刘邦告诉张良说:“门客中有人替我谋划了消减楚国力量的计谋。”然后把郦食其的计谋详细地讲给张良听,并且问:“子房,你感觉这条计策怎么样呢?”张良回答道:“向陛下献这条计策的究竟是谁?这会彻底坏了陛下的大事!”刘邦问:“为什么这样讲呢?”

张良说:“以前商汤、周武王册封夏桀、商纣王的后代,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把握控制那些人的生死大权。但现在陛下能轻易控制项籍的生死吗?这是不能分封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把商容的品德操行表彰了一番,表示十分敬重箕子,并把比干的坟墓进行了一番修整,这些陛下现在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看到普天下的老百姓特别贫穷,便把殷朝积聚的粮食钱财全部赏赐给了老百姓,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些吗?这是不能分封的第三个原因。周把殷彻底打败之后,把战车改成了运输车,把兵器放倒表明不再发动战争,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四个原因。周灭商后将战马放养在华山南面,表明不再发动战争,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五个原因。成群的牛放牧在野外的桃林之中,表明不会再用来运转粮草辎重,现在陛下可以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六个原因。并且那些普天之下的谋士宾客,背井离乡,远离亲戚故友,前来跟随陛下,对赏封土地都是梦寐以求,但您现在却要赏封六国的后裔,这样必然会使谋士宾客纷纷离开陛下,而各自回国侍奉国君,会聚故友,与亲人生活在一起,在这种境况下陛下又能依靠谁去取得天下呢?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七个原因。现在只有削弱楚国的力量,如果让它强大起来而六国成为其附庸,陛下您也就根本不能成就大事了!”

刘邦听了,把口中的饭食吐了出来,大骂:“这个书呆子差点把老子的大事给坏了!”

5.计稳韩信

韩信攻破了项羽所设立的齐国之后,听从了别人的劝告,拥兵自重,派使者去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心想自己这里形势吃紧,韩信不但不率兵解救,反而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要挟,当时就想大骂韩信的使者。

张良私下里对刘邦说:“这时候可不能训斥韩信的使臣,更不能攻打韩信。现在韩信帮助您,则楚王就会灭亡;如果韩信背叛了您,去帮助楚王,那您可就危险了。韩信派人来,无非是想试探一下您的态度,您不如干脆封他为齐王,让他守住齐地,至于其他的事,等灭了楚国再说。”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回头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何必当个假王!”于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刘邦派张良携带印信,到齐地去封韩信为齐王。

6.雍齿封侯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六年(前201年),有大功劳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在封赏张良时,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齐国境内三万户的食邑,你可以自由选择。”张良说:“让臣追随陛下是上天的意旨。我的计策能被陛下采纳,并且经常还能起点作用真是万幸。当年臣在下邳起兵,在留这个地方碰上您,能把留赏封给我,我已心满意足,万户食邑臣实在不敢接受。”于是张良被封为留侯。

二十多位大功臣已被封赏了,其余的功臣没能得到封赏,因为他们的功劳大小还存在争议,一时难以决定。刘邦在阁楼间的天桥上看见一些将领三五成群,窃窃私语,大为疑惑,问道:“他们这是在讲什么?”张良回答:“难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是在计谋反叛。”刘邦又迷惑地问道:“天下才刚刚平定,为什么又要去造反?”张良说:“陛下出身寒微,起家于平民百姓,能获取天下,与他们的功劳分不开,陛下登基成为一国之主,仅有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故旧亲信才在封赏之列,您平时所怨恨仇视的人却遭到诛杀。现在军吏们都在计算功劳,即使把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拿出来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也难以满足,他们十分担心您不能够全部进行封赏,又担心会因为以往的过失而遭致诛杀,就因为这些才聚集在一起计谋反叛呢!”刘邦忧心忡忡地说:“那该如何是好?”张良说:“陛下生来最憎恨、又为群臣都知晓的人是谁呢?”刘邦说:“我与雍齿素来积怨很深,他不止一次地侮辱我,我一直想把他杀掉,只因他功高不忍下手。”张良说:“马上对雍齿进行封赏,雍齿受封的事实必定会使人人都有信心。”于是刘邦设置宴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抓紧时间把功劳大小确定下来,以便一一论功行赏。吃完酒宴,群臣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被封侯了,我等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7.巧保太子

张良跟随着刘邦一同进入关中,只因天生体弱多病,就采用辟谷不吃粮食的方法,在家修身养性,一年多都闭门未出。

刘邦想把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立为太子,把原太子废黜,因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这种做法,并极力进行劝阻,才没有最后决定下来。吕后因此惊恐不安。有人告诉她:“善于出谋划策是留侯的特长,他深得皇上的信任。”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去找张良,对他说:“您跟随皇上做谋臣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皇上每时每刻都想另立太子,您岂能置若罔闻?”

张良说:“当年皇上不止一次处在艰难危险之中,我的计策侥幸被他采纳;如今天下已经太平,皇上因为喜爱戚夫人才想另立太子,事关骨肉之间的家常琐事,我等奈何不得。”吕泽要求道:“替我想个办法。”张良回答:“这件事用口舌言语去争谏,很难起到效果。皇上曾经广召贤才,有四个贤明的老人也被召来,但他们因为皇上轻慢了士人,又逃往山中,坚守气节而不愿为汉朝出力,不过他们却因此更为皇上看重。如果现在太子用谦恭的言辞写一封信,备好车子,再派能言善辩之人去执意相邀,估计他们一定会来。请来后就以上宾之礼对待他们,让他们经常跟随上朝,以便皇帝能够看到他们。这或许会有助于太子稳定位子。”吕后听从了这个建议,便让太子写好书信,派吕泽带上书信和厚礼,态度极其谦恭地去把这四个人迎来,留在建成侯府里。

前196年(汉十一年),黥布发动叛乱,刘邦卧病在床,便想把平叛的任务交给太子。这四位老人聚在一起商议:“我们到京师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全太子,现在让太子带军前去平叛,事情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劝说吕泽:“让太子领军出征,即使立了功劳对他的名位也没有什么益处,但假如没有立功就可能因此而遭致祸端。我们时常听别人讲:‘如果母亲得到了宠爱,作为儿子的就会被别人看重,会常被别人抱。’现在戚夫人每时每刻都与皇上待在一起,体贴入微地伺候皇上,眼前又经常出现赵王的身影,皇上也曾经说过‘最终会让爱子的地位超过那个不肖子’,显而易见,皇上是想让赵王取代太子。为什么您不抓紧时间请吕皇后寻找机会向皇上哭诉,就说黥布是一员猛将,天下人都知晓,其用兵如神,现在各位将领都曾是跟随陛下南征北战的故旧,如果他们被太子统领着出征,肯定不会尽心效力,让黥布知道了,他的气焰一定会更加嚣张。即使皇上龙体欠安,但还可以勉强坐上辎车,各位将领由皇上亲自统领着,个个都会奋勇无比,争先恐后去立功。虽然这样会使皇上受苦,但仍需要勉强承受,也算为妻子儿女着想。”

吕泽听后不敢停息,连夜去见吕后。吕后寻找到合适的机会,把那四个人授意的话向刘邦哭诉了一遍。刘邦回答道:“这件事我曾经考虑过,本来这个孩子就不是太争气,恐怕难以胜任,还是我亲自出马吧。”于是刘邦就统领大军浩浩****向东出征,留守的许多大臣一直送行到霸上。张良虽然疾病缠身,但也勉强支撑,一直送行到曲邮。他拜见刘邦时说:“楚人勇猛强悍,请皇上不要与他们斗勇,要智取。”

前195年(汉十二年),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归来后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更加严重,另立太子的想法也就更加强烈。张良据理力谏,但也无济于事,便推托自己有病不再理事了。太傅叔孙通引经据典,把历代废太子的弊端陈述了一遍,最后以死相挟,以维护太子的地位。刘邦虽然表面上答应不再另立太子,但内心的想法却依然没有改变。在一次宴席上,太子身后跟随着四位老人,他们须眉皓白,衣冠博带,年龄都已八十有余,刘邦看到感到不可理解,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这四位老人走上前去,一一道出自己的姓名。刘邦惊讶地说:“你们以前避我不见,隐居起来,无视我的征召,但现在各位为什么又与我儿子在一起呢?”四位老人答道:“陛下对士人常怠慢侮辱,我们不愿受辱,所以采取逃避的办法,但现在听说太子宽厚仁义,孝顺有礼,并且敬重士人,天下士人都感恩戴德,心甘情愿为太子效劳,死不足惜,因此我们就出来追随太子。”刘邦说:“既然各位受太子感召而出山,这是个好兆头,请你们始终辅佐太子吧!”

四位老人向刘邦敬酒表示谢意后,躬身告辞。目送他们离去后,刘邦把戚夫人叫过来,指着四人的背影说:“我想废掉太子,但他有四位高人辅佐,已经根深蒂固,势力十分强大,奈何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