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思想,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看似虛懸無薄,實則前進的方向全是受其指導。中國是一個學術發達的國家。幾千年來,學術分門別類,各致其精。如欲詳述之,將數十百萬言而不能盡。現在所講的,隻是思想轉變的大略,及其和整個文化的關係。依此講,則中國的學術思想,可分為三大時期:
(一)自上古至漢魏之際。
(二)自佛學輸入至亡清。其中又分為(甲)佛學時期,(乙)理學時期。
(三)自西學輸入以後。
現在研究先秦諸子的人,大都偏重於其哲學方麵。這個實在是錯誤的。先秦諸子的學術,有兩個來源:
其(一)從古代的宗教哲學中,蛻化而出。其(二)從各個專門的官守中,孕育而成。前者偏重玄學方麵,後者偏重政治社會方麵。《漢書·藝文誌》說諸子之學,其原皆出於王官。《淮南要略》說諸子之學,皆出於救時之弊。一個說其因,一個說其緣,都不及古代的哲學。尤可見先秦諸子之學,實以政治社會方麵為重,玄學方麵為輕。此意,近人中能見得的,隻有章炳麟氏。
從古代宗教中蛻化而出的哲學思想,大致是如此的:(一)因人有男女,鳥有雌雄,獸有牝牡,自然界又有天地日月等現象,而成立陰陽的概念。(二)古代的工業,或者是分做水、火、木、金、土五類的。實際的生活影響於哲學思想,遂分物質為五行。(三)思想進步,覺得五行之說,不甚合理,乃認萬物的原質為一個,而名之曰氣。(四)至此,遂並覺陰陽兩力,還不是宇宙的根源(因為最後的總是惟一的,也隻有惟一的能算最後的)。乃再成立一個惟一的概念,是即所謂太極。(五)又知質與力並非兩物,於是所謂有無,隻是隱顯。(六)隱顯由於變動,而宇宙的根源,遂成為一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