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
此文写于1935年。1935年的中国是危机四伏的一年,日本侵略者已占据东北,时时觊觎着关内,但当时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却是消极抵抗。面对内政外交的黑暗腐败与屈辱沉闷,作者有着极大的愤慨与无奈。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借古喻今,抒发难以排遣的苦闷心情。
大约是年龄大了一点的缘故吧?近来简直不想行动,只爱在南窗下坐着晒晒太阳,看看旧籍,吃点容易消化的点心。
虽然春光和暖,但并不能引人愉悦,反而徒增烦恼。
今年春暖,不到废历的正月,梅花早已开谢,盆里的水仙花,也已经香到了十分之八了。因为自家想避静,连元旦应该去拜年的几家亲戚人家都懒得去。饭后瞌睡一醒,自然只好翻翻书架,检出几本正当一点的书来阅读。顺手一抽,却抽着了一部退补斋刻的陈龙川的文集。一册一册的翻阅下去,觉得中国的现状,同南宋当时,实在还是一样。外患的迭来,朝廷的蒙昧,百姓的无智,志士的悲哽,在这中华民国的二十四年,和孝宗的乾道淳熙,的确也没有什么绝大的差别,从前有人吊岳飞说:“怜他绝代英雄将,争不迟生付孝宗!”但是陈同甫的《中兴五论》,上孝宗皇帝的《三书》,毕竟又有点什么影响?
陈亮,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南宋思想家,孝宗时作《中兴五论》,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嫉恨,屡次被捕入狱。
孝宗,南宋皇帝,乾道、淳熙,为宋孝宗在位年号。
但读书这种传统知识分子惯用的情感寄托方式,现在也让作者感到失望。
读读古书,比比现代,在我原是消磨春昼的最上法门。但是且读且想,想到了后来,自家对自家,也觉得起了反感。在这样好的春日,又当这样有为的壮年,我难道也只能同陈龙川一样,做点悲歌慷慨的空文,就算了结了么?但是一上书不报,再上,三上书也不报的时候,究竟一条独木,也支不起大厦来的。为免去精神的浪费,为避掉亲友的来扰,我还是拖着双脚,走上城隍山去看热闹去。
自从迁到杭州来后,这城隍山真对我发生了绝大的威力。心中不快的时候,闲散无聊的时候,大家热闹的时候,风雨晦冥的时候,我的唯一的逃避之所就是这一堆看去也并不高大的石山。去年旧历的元旦,我是上此地来过的;今年虽则年岁很荒,国事更坏,但山上的香烟热闹,绿女红男,还是同去年一样。对花溅泪,怕要惹得旁人说煞风景,不得已我只好于背着手走下山来的途中,哼它两句旧诗:
国事危急,但大多数人却漠不关心。本想在闹市中排遣忧愁,但适得其反,热闹反而加深了寂寞。
大地春风十万家,偏安原不损繁华。
输降表已传关外,册帝文应出海涯。
北阙三书终失策,暮年一第亦微瑕。
千秋论定陈同甫,气壮词雄节较差。
走到了寓所,连题目都想好了,是《乙亥元旦,读陈龙川集,有感时事》。
一九三五年二月四日
美文解读
面对内忧外患,文章紧紧围绕“寂寞”二字,抒发作者难以排遣的沉痛苦闷。春朝天气和暖,花香四溢,作者非但不能感受到春带来的喜悦,反而心境更加萧瑟。写作此文时,作者还不满四十岁,本当壮年奋发有为之时,但报国无门,反而感到身体的日渐衰老。旧历新年即到,作者也感觉不到新春亲友相聚的喜悦,避而不访,再次落入寂寞中。本来想借古人的慷慨之举振作精神,但历史和现实相对照,让作者看不到一丝希望。在短短几百字中,由景即人,由今怀古,再由古照今,辗转腾挪,在自嘲与悲痛里将热闹中的寂寞苦闷写得分外有力。文章最后,作者本想在闹市中去排遣内心郁结,结果非但不能减轻烦恼,反而更让他感受到热闹中的寂寞。文章以感怀时事的即兴诗作结束,既对现实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留下耐人回味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