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本篇最初發表於1925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第200期,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隻是寫實。”(《關於散文寫作答編者問》)該文一經發表,便獲得極高的讚譽。散文家李廣田說:“《背影》一篇,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夠曆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當然並不是憑藉了甚麽宏偉的結構和華瞻的文字,而隻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把刻骨銘心的真情實感,注入字裏行間。這構成了書寫親情典範之作的最大主因。
作者第一次流淚是因為祖母去世、家境的慘淡,此時作者流的是傷心之淚。
此處作者運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將父親為兒子上火車做安排進行了詳細敘述,形象地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麽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隻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