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無盡(修訂版)

正山小種桂圓湯

字體:16+-

正山小種,是中國最早的紅茶。在中國茶的發展史上,從來沒有第二種茶,能如此深刻地左右著國內外各種紅茶的發展與技術革新。

在很多文獻中,正山小種有時稱作“武夷茶”,有時也會明確地被稱為武夷紅茶。正山小種紅茶,才是它的正名。國外常講的拉普桑小種,是外國人模仿福州地方口音讀出的,意即鬆材煙熏小種。民國以前文獻裏的武夷小種,多指武夷岩茶,是武夷岩茶的小品種茶或名叢等。在武夷山雲窩的石沼青蓮亭,立有乾隆年間的禁茶石碑,漫滅的碑文依稀可見,刻有 “星村茶行辦理其鬆製、小種二項”,碑文中的“鬆製”,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關於鬆煙紅茶的記載。其中的“小種”,是指武夷岩茶,而非小種紅茶。

正山小種的“正山”地理範圍,指的是武夷山桐木關內,北到江西鉛山的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的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幹坑,西南到邵武的觀音坑,方圓600多平方公裏的高山茶區。在桐木關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境內,深壑幽穀,鬆竹密布,茶以掛墩、麻粟、大竹嵐、韭菜窩、雙溪口、黃泥坪、古黃坪、皮坑、半山、龍渡、先鋒嶺、茶東坑、活龍坑、皂栗山為佳。除此之外的茶區,便是外山了。小種,是指桐木關內的菜茶群體小葉種。

1949年以前的正山小種發展史,由於種種原因,很少有人能梳理得清楚。正山小種自誕生之日起,桐木關內最大的茶號,即是“品記”茶號,它大概誕生於清代的鹹豐年間,“品記”的老板是梁炳基,當時有99家茶廠,遍布茶山各處。那時的洋行收茶,皆以“品記”的紅茶作為標準。在1757年之前,正山小種紅茶主要由廈門海關直接外銷。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實行第二次海禁,規定隻準廣州一港對外國通商,關閉廈門等通商口岸。收購的紅茶,從桐木關內運出後,先在星村集中,其後運抵江西鉛山的河口鎮,從河口換船,經鄱陽湖到達廣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上海開始取代廣州,逐漸成為最大的茶葉外銷口岸。但其運輸路線,也要先從河口鎮運經鄱陽湖。從江西的運輸路線開始,古代的多條茶馬古道,基本會在這裏重合。可惜的是,一代紅茶巨賈“品記”,沒有後代從業繼承,“品記”很快便被人們遺忘了,其在廟灣的舊居,也早已淪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