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無盡(修訂版)

六堡獨具檳榔香

字體:16+-

六堡茶,以茶產於廣西梧州的六堡鎮而得名。其茶樹的原生品種,屬於蒼梧群體種,灌木類,中小葉種。冬季來臨,茶樹多花多果,這大概是六堡鎮把茶樹花蕾、茶果殼等,作為生活茶飲的主要原因。

傳統的六堡茶,茶青采摘多在一芽兩葉至三葉之間。粗枝大葉的老茶婆,是六堡茶的特色品種之一。過去的茶農,常於秋冬之際,采摘茶樹的當年老葉或隔年老葉,采用撈水殺青工藝,然後烘幹,存放自飲,或作為藥用,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老葉茶類。老茶婆的品質,尤以霜降前後采製的香濃味厚,陳化經年後,葉片粗厚,呈銅褐色,煮飲泡飲,湯色金黃,氣息清涼,甘甜醇爽,散發著濃濃的羅漢果的藥香,民間常作為降血糖或清熱解暑的藥用。清末程遠道詩雲:“六堡名茶滿山岡,止屙去膩有專長,請君泡碗今宵喝,明日猶留齒頰香。”

六堡茶的製作工藝,區別於其他黑茶類,其初製,大致分為鮮葉攤晾、殺青、初揉、堆悶、複揉、幹燥等工序。堆悶,曾是早期製作六堡茶的關鍵工序之一。毛茶初製完畢後,還需篩分、冷水渥堆、拚配、壓製、窖藏陳化等,以強化其紅、濃、醇、爽的黑茶特色。

當我們深入到六堡鎮的茶寨,便會見到各式各樣的六堡茶製法,不一而足,卻是各說各有理。很多農家,對六堡茶的認知,還停留在綠茶的初級加工階段。沒有經過渥堆、倉儲陳化的六堡茶,至多尚處於傳統六堡茶的毛茶階段。

要追溯六堡茶的技術形成來源,就必須理清六堡茶的最早消費群體是誰?誰來控製銷售渠道?為什麽會選中六堡鄉而非其它?查閱晚清以降的資料我們知道,六堡茶最早的消費群體,是在馬來西亞的錫礦礦工。而這些礦工又以廣東人、客家人居多,他們對解暑、止渴茶的需求,當然是最廉價而又好喝的,故六堡茶在當時常常被稱為是“勞工茶”。如何得到廉價而又量大的茶葉,嗅覺敏銳的粵商,便首先關注到了大山深處的六堡鄉。六堡茶通過六堡河流運出,經西江直抵廣州而運海外,極大地降低了運輸和交易成本。如何把價廉的粗老綠茶做得好喝?湖南安化的“甘引”黑毛茶,已為粵商指明了方向,這也是早期六堡茶與湖南黑茶工藝基本相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