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書(修訂版)

再版序

字體:16+-

茶之書,茶之心

雖並不認同岡倉天心以日本茶道為東方茶道核心的看法,但清及以後的中國茶道即便有些文人飲茶的傳統,但不免充斥著矯情和淺薄。世俗欲望固然使茶有些活潑的生命,但其精神高度和生命追求則遠不能承載中國茶道的延續與重振,即便當下的飲茶風尚呈現出一種向榮的趨勢,但其本質並未被發掘和繼承。因真正“茶人”的缺失,眼下的“複興”不過是一種表象的熱鬧。

岡倉天心100年前說:“對後來的中國人來說,茶僅是一種妙飲,而與境界理想之事毫無瓜葛。”100年後的今天,此種狀況並未真正有所改變。

中國茶道核心精神的衰落原因很多,除上述明清世俗化傾向的強大銷蝕力之外,尚有我們民族大道至簡的自然主義風尚所引發的對形式與載體的忽視。譬如規製而穩定的茶室的缺失,譬如飲茶法的頻繁嬗變,都使“道”的存在無可依托。我們很少有人願意將茶的精神導入生活實踐乃至人格修養。吃茶的當下時空尚且難以體貼茶情,何談在更大的生命時空裏踐行茶道精神?工業化和信息化大行其道,整個世界無可幸免,我們需要重構真正的心靈茶室和生命桃源。

重構茶的心靈世界,日本茶道精神或許值得借鑒。大唐的詩意、兩宋的繁華雖然讓飲茶升華為風雅,而15世紀後的日本更讓茶成為美的宗教。它的核心不在於表象流程而在於一種心靈的淨化儀式,它成為心靈的自製、敬畏與整肅,同時又在自製和嚴整中達成自由、和諧與寧靜。他們教人在秩序中體會浪漫,有著唐宋飲茶法和宋代寺廟飲茶儀軌的時代投影。他們把茶道建立在對生命不可能的基本認知上,在不可能的基礎上實現一些可能。藝術本然如此,宗教亦如是。

與世隔絕的島國崇尚自省,對於茶道的內在發展是有利的,但其弊端亦顯而易見。此種內省精神使其喪失了博大雍容的氣象,茶道僅成為一把割除世俗贅疣的利刃,卻不知茶道亦在世俗之中。由此而形成的這個悖論,讓茶無以自處。但透過《茶之書》可見,岡倉天心的茶道觀並非絕對的日本傳統,並非隻有道的超脫和禪的淩厲。他對花草、對萬物的憐愛,對人情、對藝術的感通,無不充盈著寬博的儒家情懷。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