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中的日本

六、日本人與日本文明

字體:16+-

日本自從平源執政以後,爭權殺伐,沒有一天休息,戰事的事越多,武士的權力越是強大。到了德川氏的時代,幕府的權勢,非常鞏固,各國諸侯勢力,又能夠保持均衡,所以大家都是注意保守自己的地盤,不願意從事戰爭。文學哲學,當然隨著平和的幸福,發達起來。一種是古學派神權思想的複興,一種是荷蘭學問的輸入,一種是漢學的發達。古學派神權思想的根源,前兩段已經大略講過了。荷蘭學問的輸入,在日本文明上,除了天文、數學、築城、造兵、醫藥等智識而外,在精神科學方麵,簡直看不出什麽進步。隻是德川時代漢學發達,在思想上,在統一的製度文物上,的確是日本近代文明的基礎。就是純日本學派的神權主義者,在思想的組織方麵,也完全是從漢學裏麵去學來的。所以中國哲學思想,在德川時代,可以叫作全盛時期。他們在中國哲學思想裏麵,得的最大利益是什麽呢?就是“仁愛觀念”和“天下觀念”。如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朱子學派的藤原惺窩、中村惕齋,都是努力鼓吹“仁愛”的。從製度上看來,這種由日本社會進化自然程序發生出來的種種階級製度,和治者階級的性格,可以證明日本在部落鬥爭的時代,最大缺點是“仁愛觀念”和“天下觀念”的薄弱。德川氏時代統一的政治,使全部日本,達到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時期,我們從儒家思想的發達,和明治初年民權思想的發達看來,就可以曉得,日本近代文明的進步恰恰和“仁愛觀念”的進步成正比例。而這仁愛觀念發展的原因,全在於政冶的統一和物質文明的進步,社會組織的整理。現在日本的治者階級係統,都由封建時代的“薩木來”直傳下來的。明治時代的教育主義,標榜一個武士道,更是因襲封建時代的食祿報恩主義。一部明治維新史,如果隻把表麵的事實,作為研究的材料,或者隻注意他最近幾十年的事實,忘卻德川時代三百年的治績,是不對的。因為一個時代的革命,種種破壞和建設的完成,一定不能超出那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之外。倘若哪一個社會裏麵,沒有預備起改造的材料,沒有養成一種改造的能力,單靠少數人的運動,決計不會成功。即使四圍的環境去逼迫他,也不容易在很短的期間造成他的能力。所以我說,歐洲和美國勢力的壓迫,隻是成為日本動搖的原因,成為引起革命的原因,而其革命所以能在短期間內成功,則完全是曆史所養成的種種能力的表現,而決不是從外麵輸入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