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中的日本

七、武士生活與武士道

字體:16+-

封建時代“武士”的生活條件,可以用極簡單的話概括起來。一是擊劍,二是讀書,三是交友。擊劍讀書,是武士一定要有的本事。不會擊劍的人,當然沒有做武士的資格。沒有學問,便不能夠在武士階級裏麵求生活的向上。至於交友這一層,是封建時代武士階級“社會性”的表現。在這個時代,一切經濟關係、社會關係,都是極單調的。武士的責任,第一是擁護他們主人的家,第二就是擁護他們自己的家和他自己的生存。所以武士們自己認定自己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主家”。這句話的真意,就是為主人和自己的家係家名而奮鬥。解剖開來說,武士的家係,是藩主的家係的從屬,武士自身,又為藩主本身或藩主家係和自己家係的從屬。這家係的觀念,和宗法的神權迷信,當然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那些武士,為藩主的本身,或藩主的家係而奮鬥的精神,不但是由物質上的社會關係經濟關係結合成的,並且淵源於曆史的因襲,含有不少的神秘氣氛。“輕生死”“重然諾”“當意氣”這種武士獨有的特性,固然由於武士階級的生活必要,但就精神方麵看來,許多年遺傳下來的生活意識所造成的道德和信仰,也是使他們肯於犧牲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生命而為主家奮鬥的最要緊的因素。

在封建時代,這一種為保存家係而努力的事實和奮鬥的精神,是他們社會所最讚美的。以為這是道德的極致,人生的真意,宇宙的大法。能夠如此,就是最高人格,可以和神同體,與佛同化,與宇宙長存。越是神秘,越是悲哀,社會越是讚美。他們舉國所讚美的武士道的精華,就事實上說明起來可以舉出兩件事,一件是“仇討”,一件是“切腹”。“仇討”是殺人,“切腹”就是自殺。

“仇討”就是中國所謂複仇,本來是沒有法治的野蠻社會裏麵的普通習慣。日本封建時代,這一種事實,不但是社會上讚美他,並且國裏的藩主,還特別許可。日本從前那些文學家,往往把複仇的事實,當作最好的題材,或是用小說描寫複仇者的性格,或是用詩歌去讚美他的行為。近代還有許多人,以為這複仇的事實,是日本人最高尚的精神,是日本人最優美的性格。其實這也是一種“民族的自畫自讚”,如果這種行為,可以成為人類道德標準,那麽非洲澳洲的土人,也就很有自負的資格了,不過這種行為,也是“生的奮鬥”的精神。而他所以能具備一種力量,刺激後來的人,使人感覺他的優美和高尚,完全由於當時社會一般的文化思想,已經很進步,在單調而嚴格的封建製度下麵,這兩件事又最是一種破除成例的行為,值得一些文學家的歌詠。維新以後,日本人在民族生存競爭場裏,能夠占到優者位置,也有許多由這種遺傳的道德觀念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