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十八篇

翻譯文學與佛典

字體:16+-

一、佛教輸入以前之古代翻譯文學

翻譯有二:一、以今翻古,二、以內翻外。以今翻古者,在言文一致時代,最感其必要。蓋語言易世而必變,既變,則古書非翻不能讀也,求諸先籍,則有《史記》之譯《尚書》。今舉數條為例:

《尚書·堯典》

欽若昊天。

允厘百工,庶績鹹熙。

帝曰:“疇谘!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帝曰“籲!囂訟。可乎?”帝曰:“谘!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嶽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厘降二女於溈汭,嬪於虞。

《史記·五帝本紀》

敬順昊天。

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其此事者?”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頑!凶!不用!”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用命踐朕位?”嶽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溈汭,如婦禮。

此種引經法,以後儒眼光論之,則為擅改經文;而司馬遷不以為嫌者,蓋以今語讀古書,義應如此,其實不過翻譯作用之一種,使古代思想融為“今化”而已。然自漢以後,言文分離,屬文者皆摹仿古言,譯古之業遂絕。以內譯外者,即狹義之翻譯也。語最古之譯本書,吾欲以《山海經》當之,此經殆我族在中亞細亞時相傳之神話至戰國秦漢間始寫以華言。故不獨名物多此土所無,即語法亦時或詭異;然此不過吾個人理想,未得確實佐證,不能斷言。此外古書中之純粹翻譯文學,以吾所記憶,則得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