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十八篇

佛典之翻譯

字體:16+-

本篇是民國九年春夏間所作《中國佛教史》之第五章。近兩年來繼續研究之結果,對於原作大不滿意,正思得數月餘力全部改作。本篇為當時用力最勤者,不忍拋棄,姑采以入此。其中見解與現時所見懸殊者仍甚多,材料亦多缺漏,組織亦未完善,存之以備與他日新著相較雲爾。其間有與前三篇相出入者,即亦不複刪削。

十一年雙十節著者識

佛教為外來之學,其托命在翻譯,自然之數也。自晚漢迄中唐,凡七百年間,賡續盛弘斯業。宋元以降,則補苴而已。據唐代《開元釋教錄》所述,其譯人及經典之數如下表:

然此乃並存佚、真偽、重出者合計總數,依彼錄所勘定當時現存真本,實僅九百六十八部,四千五百零七卷(據吾所勘尚應汰數十部)。據元代《法寶勘同總錄》所述,其前出及續出之數如下表:

以大小乘經律論分類,則其表如下(據《勘同錄》):

此後明、清、高麗、日本諸藏,雖互有增減,其所出入者,多此土撰述。大抵印度經、律、論、集傳等,譯成國文者,汰偽除複,現存者實五千卷內外。此真我國民一大事業也。此事業什之九,皆在西紀六十七年至七百八十九年,其餘則附庸而已矣。吾嚐通覽比較,則此七百年間翻譯事業進化之跡,曆曆可尋。以譯本論,初時多憑胡僧暗誦傳譯,後則必求梵文原本,同是原本也,初時僅譯小品,後乃廣譯大經,同是大經也,初時章節割裂,各自單行,後乃通譯全文,首尾完具。以譯人論,初時不過西域流寓諸僧,與不甚著名之信士;後則皆本國西行來法之鴻哲,與印土東渡之大師。以譯法論,前此多一人傳語,一人筆受;後則主譯之人,必梵漢兩通,而口譯、筆受、證義、勘文,一字一句,皆經四五人之手乃著為定本。以譯事規模論,初則私人一二,相約對譯;後乃由國家大建譯場,廣羅才俊。以宗派論,初則小乘,後則大乘。以書籍種類論,初唯翻經,後乃廣涉律、論、傳記,乃至外道哲學,鹹所取資。此固學術進化之軌應然,抑我先民向上之精神,亦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