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十八篇

讀《修行道地經》

字體:16+-

天竺眾護菩薩造西晉竺法護譯

眾護,即僧伽羅刹,別有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苻秦僧伽跋澄譯,今並存藏中。彼經有道安序(原書不著作序者姓名,以《高僧傳》證序中語,知其出安公手也)。言羅刹有《修行道地經》,此土已譯,故知兩書同出一人也(僧伽跋澄即眾現,法護即曇摩羅刹,故知僧伽譯義為“眾”,羅刹譯義為“護”也)。安序稱,羅刹,須賴國人,佛去世後七百年生。……遊教諸國,至犍陀越土,甄陀罽貳王師焉。甄陀罽貳即迦膩色迦,實結集《大毗婆沙》之人(結集在佛滅後六百年,羅刹生七百年而為色迦師,兩說必有一誤)。須賴國在莫醯河之東,自亞曆山大入寇以來,此地即為印歐交通孔道,受希臘文化影響最深,又為耆那教最盛行之地。羅刹生長其間,實極可注意之一事也。本書特色,在言生理與心理相關,實前此佛藏所未曾有。彼言“五陰成敗之變”,全用醫學的見解(卷一)。其言人當受精處胎之始,色、受、想、行、識五陰,次第繼起,五種生理現象,與五種心理活動俱行。謂初入胎時,身、意二根同時並得,所論極為精密。又言胎兒每經若幹日,胎體之某部分若何發展,其言雖不逮今世科學之完整,但確非僅恃冥想虛構者。又言人身中有八十種蟲,一一舉其名,則與今所發明,尤相近矣。其言修行之法,亦多用生理的說明。中有一段,舉“發”為例,雲:“發從四生:一曰因緣,二曰塵勞,三曰愛欲,四曰飲食。發眾緣合,我適有一發墮在地,設投於火,若捐在廁,以足蹈之,於身無患,在於頭上,亦無所益。”(卷五)全書引喻大率類是。故其修行最重數息,言其法甚詳(卷六)。故知羅刹之宗教觀,實建設於生理學上也。此書出護公之手,譯筆美妙,能助人懸解,實初學一善本也。有前、後序各一篇,不著撰人名氏。後序記傳譯因緣,謂罽賓文士竺侯征若齎此本至敦煌,法護口宣,法乘、法寶筆受,以太康五年二月訖,凡二十七品,分為六卷。書來自罽賓,殆“說一切有部”所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