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修訂版)

所感

字體:16+-

我們的父母教會了我們如何養育,為我們提供如何與孩子說話和相處的範例;然而我們在原生家庭的經曆影響著我們,因而影響了我們會成為什麽樣的媽媽和爸爸,這種影響超越任何我們終將承襲的養育手段。養育孩子不隻是一項可以掌握的技能,比如烹飪或木匠手藝;參與其中的心理力量把事情變得極為複雜,而這些力量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之間發揮作用。

說實在的,我很猶豫是否要深入探討這些話題,因為諸多這類討論,充滿諸如我們“內在小孩”等等一本正經的參照,令我如坐針氈。但我別無他法。如果不反思你的成長經曆如何建構了你的內心世界,那麽討論到底是什麽阻礙你成為更好的家長是毫無意義的。你的成長經曆不僅影響了你對孩子做什麽,也決定了你對他們不做什麽;它影響你如何劃分你與配偶的育兒責任,你是否區別對待男孩和女孩;它有助於決定你的日常行為是向孩子表達基本的尊重還是不尊重;它關係著什麽會令你生氣、什麽會令你悲傷,以及你如何表達這些感受。

當然,我們在養育過程裏做出不當選擇的原因,不一定都需要於花哨的心理學解釋。有時我們失去耐心的原因僅僅是養孩子需要太多的耐心:他們會吵鬧、會把東西弄亂,而且以自我為中心。正如我在本書開始時提到的,養育孩子不是懦夫能夠勝任的,有些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更難帶。不過,說某個孩子很難帶,還不足以解釋為何家長會采用愛的撤回或其他控製手段,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研究表示,人們的基本養育方式“早在(他們)直接體驗自己的後代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這些方式深深植根於很久以前的個人經曆。

最近,我在自己的網站上看到一位男士這樣留言:“我就像圍觀車禍現場的吃瓜群眾,眼睜睜看著朋友們用自己小時候受傷的方式去傷害他們的孩子,場麵慘不忍睹。”我要補充的是,識別為何會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並不簡單。他所說的那些成年人並不是故意選擇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不愉快;一定還有其他原因造成這種循環傷害,也一定還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這種怪誕、違背邏輯,甚至是悲劇現象的發生:那些極力批判自己父母的人,最終又締造了一個非常相似的家庭,雖然他逃離了那個家庭(或是自以為已經逃離了那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