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修訂版)

所懼

字體:16+-

將這些可以對我們造成影響的感覺、想法和行為——個人的或者文化的、有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統統加起來以後,我們會發現,它們影響我們養育模式的部分原因在於它們讓我們感到害怕。有些人的恐懼感比其他人更強、更缺乏理性,但所有這些有助於解釋孩子為何會受到我一直在描述的那些待遇。

◎ 害怕自己的養育模式存在缺陷

坦白講,如果初為人父(母)的年輕人對擺在他們麵前的任務毫無緊張之情,我就該替他們擔憂了。我和妻子還記得腎上腺素(和催產素)退潮後,接踵而至的那種近似恐慌的感覺:當HMO(美國一種管理式健康利益計劃,通過加盟醫生和醫院網絡獲得護理。——譯者)判定我們在醫院逗留的時間足夠長之後,我們站在醫院的門外,搖晃著汽車兒童安全椅,裏麵有一個剛出生的小家夥在打盹,我們像車燈照耀下的小鹿一樣驚慌,想著“一定是哪裏搞錯了,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照料這個小家夥”。(如果當時我們意識到帶回家的還不隻是個嬰兒,而是將來會長到3歲、8歲、14歲,我們會更加恐慌。)

沒有人願意當壞家長。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讓他們安全幸福地生活。然而當事情並沒有按計劃發展時,我們有時也會感覺無助、迷茫、受挫,會偷偷(或公然)懷疑我們是否有能力做到我們應該做的。這種對無能的畏懼指向幾種可能性,而每一種都會帶來問題。這樣的家長會急於接受那些貌似寬慰實際糟糕的建議。(“我束手無策,那就幹脆聽從婆婆的,她胸有成竹地宣告寶寶就應該被獨自留下‘哭著睡’(cry it out,睡眠訓練法,是指把寶寶放在**讓他自己入睡。——譯者);或者“我就順從這位專家吧,他鼓勵我每次在孩子聽話時給他一顆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