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修訂版)

換位思考

字體:16+-

兒子阿薩3歲的一天,對他的一個朋友有了一個新發現。他驚歎地宣布:“大衛總是待在他的房子裏!”當然,他已經知道我們在去過大衛家之後不會把大衛領回我們家,但現在他開始思考我們離開後發生了什麽,大衛對我們說過再見之後又繼續生活在他的房子裏,就像我們生活在我們的房子裏一樣。阿薩明白了一個事實:大衛過著獨立於他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是平行線。

走出自己的視角、思考別人眼裏的世界是什麽樣的,這是人類頭腦最不尋常的能力之一。心理學家稱之為“換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它有三大特點。一是空間:我可以想象你怎樣看見世界,就像我們麵對麵時,我的右邊就是你的左邊。二,我可以想象你如何思考事情,例如,你很難解決的事在我卻輕而易舉;或者你奉行的某種理念,比如育兒手段,與我的截然不同。三,我可以想象你是如何感覺的,某事令你心煩,即使這件事並不會影響到我。(有時最後一種換位思考會與“共鳴”混淆,後者是我分享你的感覺;共鳴並不僅是理解你的憤怒,實際上還和你一起感受到憤怒。)

換位思考理論先驅讓·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兒童要到7歲才具備這種能力。然而,如今看來,他當年使用的衡量手段對於年齡更小的兒童來說太複雜,這些孩子無法展示他們理解了什麽。即便是還未上幼兒園的孩子,事實上也有能力做初級形式的換位思考[6]。她知道別人可能會覺得冷,即使自己很暖和;或者別人可能傷心難過,即使自己幸福快樂。他開始意識到爸爸不知道那首歌的歌詞,是因為在學校唱這首歌時爸爸不在。她也能些許理解,即使她想玩另一個小朋友的彩筆,但如果搶走這些彩筆小朋友可能會很難過。當然,他或許沒有能力連續做這種換位思考,或者不能時刻按照自己想到的去做,但我們可以很早捕捉到這種能力的閃光,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會更穩步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