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別人真的是好事嗎

若能發現秘訣,就可與眾不同!

字體:16+-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世界上可沒有那麽一種按鈕,隻需要輕輕一按就“鐵定”能讓其他人做這或者做那。幸運的是,我們人類可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而且經驗表明,自己的某些行為方式能夠具有一定規律性地去“觸發”對方的行為方式。因此我們意識到,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私人生活中,如若施以壓力,往往會有反作用力的響應。舉個例子:我們強烈要求一位同事最後(“更迅速地”)去做這做那,但他會故意讓我們“為難”以對我們進行報複,而不是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他以後會伺機報複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原本根據家規“飯桌上不準玩手機”,但有時這規矩也出了例外,因為子女這時必須“發送一條十分緊急的WhatsApp消息”,也許這個例外就這樣保留下來了。也許第二天,手機又放在了盤子邊上,還在那一邊嗶嗶作響,一邊震動不停。偶爾的一次放縱會適得其反,就像老話說的那樣:給你點陽光你就燦爛。

因此我們至少可以——即使沒有百分百奏效的規則——去預測一下各種行為的趨勢: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懲罰會引起防備或是攻擊性;以暴製暴。我們還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埋怨他人會激起他人的防備之心,寵溺會使人的期待與日俱增,他人的目光會使得自己越發注意自己的行為。所以當班上的小搗蛋鬼影響了課堂紀律,或者是牙牙學語的孩子說出了剛學會的髒話時,視而不見可能會比把這些事情擺到台麵上來講更為奏效。你需要知道的是:事情的本質可能並不如我們所見的那樣。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相互影響的行為有時也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以一種積極的方式。例如,展現善意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尤其是當別人處於壓力狀態下並魯莽行事的時候。設想在奶酪攤前,在您才吃到第四塊奶酪時,您身後的一位男士很不耐煩地對您說:“還要等多久呀?!”而您卻是友好地報以微笑且答道:“真是抱歉,如果您趕時間的話,我馬上就吃完。”您這樣一來不僅僅調節了現場的氣氛,而且您自我感覺也好多了呢!與其和他針鋒相對地大吵一架,還不如對這位暴脾氣的男士說點兒好聽的話。有些人——雖然不是每個人——在收到讚美或是意想不到的提示後其態度會發生很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