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文集(全十二冊)

精神分析導論011

字體:16+-

它們知道避免痛苦的任務與追求快樂的任務同樣重要。這樣,自我發現有時不得不舍棄直接的滿足,延緩滿足的享受,忍受某些痛苦,甚至被迫放棄某種快樂的源泉。受過這種教育的自我成為“理性的”,它不再讓自己受快樂原則的支配,而是遵循現實原則(the reality principle)[338],現實原則最終也是在追求獲得快樂,但是這種快樂通過現實來實現,盡管這種快樂被延遲並被減小。

從快樂原則轉化為現實原則是自我發展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進步。我們已經知道性本能後來也很不情願地進入這個發展階段,並且我們後麵會聽到,人的**的滿足是因為有了與外界現實的聯係。現在在結論中還可以提出關於這個問題的最後一點,如果人的自我具有像力比多一樣的發展過程,那麽你們在聽說也有所謂的“自我的退化作用”(regressions of the ego)時,就不會感到吃驚了,而且你們也會急於知道自我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在神經症中究竟起什麽作用。[339]

第23講 症狀形成的途徑

女士們,先生們:

對於外行而言,症狀構成疾病的實質,並且疾病的治療在於消除症狀。醫師們將疾病與症狀嚴加區分,並認為症狀的去除並不意味著疾病的治愈。但是在症狀消除以後,所餘下的唯一可捉摸的東西是形成新症狀的能力。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可暫時采納外行人的立場,並假定揭示了症狀,就相當於理解了疾病。

症狀(symptoms)——我們這裏所討論的當然是精神的(或心因性的)症狀和心理疾病——對於患者的整個生命來說是有害的或者至少是無益的;患者時常抱怨症狀的可惡和給他們帶來的痛苦。症狀的主要傷害在於它本身所帶來的心理消耗,以及對抗症狀的進一步的消耗。在症狀廣泛地形成的地方,這兩種消耗可能產生大大削弱患者的心理能量的結果,以致患者難以應付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任務。由於這種結果主要依賴於所消耗的能量的數量,你們很容易發現“患病”實質上是一個實用的概念。但是,如果你們從理論的角度出發,而不顧這個數量問題,那麽你們可能會說我們“都”有病——即神經症——因為形成症狀的前提條件在正常人身上也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