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问渠经典教育文学系列(全二册)

B

字体:16+-

把持 操纵 控制

辨析:

“把持”“操纵”“控制”,都可作动词,都含有把某一对象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意支配的意思。

“把持”指具体占据某一位置或掌握某种权力,不让别人参与。涉及对象主要是政权、权力、机构、地区、部门、单位等,手段多是霸占性的、公开的,含贬义;“操纵”有两种意思,一种专指掌握、运转和管理机器,另一种指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人和事,使其符合自己的意图,其手段多半是幕后的、隐蔽的,含贬义;“控制”表示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以及用某种方法把人或事物置于自己的支配范围内。“控制”是中性词,使用对象主要是数量、速度、交通、思想感情等。

颁布 公布

辨析:

“颁布”和“公布”,都是动词,都有公开宣布的意思。对象多是宪法、纲领、法律、法令、条例等。

“颁布”,着重指向下颁发。颁发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颁布的内容常是法令等。而“公布”,着重向公众发布。公布者可以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也可以是一般机关、单位、团体。公布的内容也较广泛,除了法令等以外,还可以是方案、名单、账目、成绩、数字等。

板式 版式

辨析:

“板式”和“版式”都是名词,意义完全不同,但词形相似,易误用。

“板式”指戏曲音乐的节拍形式;而“版式”则指书、报版面的格式。

办法 措施

辨析:

“办法”和“措施”,都是名词,都指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办法”既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可用于大事,也用于日常生活琐事。“措施”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公文、政论文、法律文件等,常用于比较大的事情。“措施”的量词用“项”;“办法”的量词用“个”“套”等。

包含 包括

辨析:

“包含”和“包括”,都是动词,都有含有、容纳有的意思。

“包含”强调本身里边含有;而“包括”侧重于包进来或容纳在内,着眼在范围、数量上列举各部分,或特别指出某一部分。“包含”的对象多是抽象的,如意义、道理、精神等,而“包括”的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

包涵 包含

辨析:

“包涵”指客气地请对方原谅自己。“包含”指里边含有或具有,多用于抽象事物,着重对事情的深度或内在联系方面进行说明。

包修 保修

辨析:

“包修”和“保修”,都有负责修理的意思。

“包修”,除了负责修理之外,还有承担修理或调换等全部费用之意。“保修”,主要是指保证修理。

保温 保暖

辨析:

“保温”和“保暖”,都是动词,都有保持热量的意思。

但是,“保温”着重指不让内部的热量散失,而“保暖”着重指不让外部的寒气侵入。

保障 保证

辨析:

“保障”和“保证”,都有确保的意思。都可用做动词,有时可互换。也可用做名词,指起确保作用的事物。

作动词时,“保障”还有保护、防卫,使不受侵犯之义。它的宾语多为名词及其短语。“保证”还有担保、一定完成、保准做到之义。它的宾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也可以是名词。

作名词时,“保障”还有比喻义,指像屏障一样起保护作用的东西。“保证”,则着重指必要的条件。

宝贵 珍贵 可贵

辨析:

“宝贵”“珍贵”“可贵”,都有具有很高价值的意思。

“宝贵”,多用来形容抽象事物,如生命、经验、意见、贡献、遗产、财富等。“珍贵”,主要是指宝贵、稀少、珍奇,可形容某些抽象事物,如友谊、爱情等;可形容具体的东西,如纪念品、文物等。“可贵”,着重表示很难得的、值得珍惜的,常用来形容抽象事物,如精神、品质、思想、感情等。

暴动 暴乱

辨析:

“暴动”指为反抗当时的政权和社会制度而采取的集体武装行动。“暴动”往往规模、声势大,并且涉及面广,是中性词。

“暴乱”指破坏社会秩序的武装**。“暴乱”是贬义词,往往是非正义的、反革命的。

暴发 爆发

辨析:

“暴发”和“爆发”都是动词,都有突然发生的意思。但着重点不一样,使用范围也不同。

“暴发”指事物突然发生,包含气势猛烈之意。所涉及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引申指突然发财、得势时,多含贬义。

“爆发”原指突然、迅猛地发作、发生,也引申指由于事物的内部因素所促成的突然、气势猛烈的活动,涉及对象多为抽象事物,如战争、革命、起义、力量、情绪。

报道 报到

辨析:

“报道”,是指通过报纸、广播、新闻稿等媒体形式或手段,把消息、新闻或信息、事件等及时地告诉群众。运用十分广泛。

“报到”不直接带宾语。“到”是来到、到达的意思,“报到”一般多指个人或团体向单位、会议、学校或组织部门等报告自己已经来到。

抱怨 报怨

辨析:

“抱怨”指心中不满,责怪别人不对,含有埋怨之意。

“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如以德报怨。

悲哀 悲伤 悲痛 悲恸

辨析:

“悲哀”“悲伤”“悲痛”“悲恸”,都可用做形容词。

“悲哀”,即伤心。用做形容词时,侧重于内心的哀愁,常用以形容人们的心情;也可形容神色、声音、格调、气氛等。还可用做名词。

“悲伤”,指伤心难过。侧重于心情不好受,产生伤感,在程度上略重于“悲哀”,多用于心情方面。

“悲痛”,指悲哀痛心。侧重于悲伤而痛苦,在程度上深于“悲哀”“悲伤”,通常只用于感情方面,运用范围较小。

“悲恸”,指非常悲哀。强调的是极度悲哀而大哭,比“悲痛”伤心难过的程度大且深,一般不再加表程度的词语修饰。

本义 本意

辨析:

“本义”和“本意”,都指本来的意义,而涉及的范围和所指的对象不同。

“本义”主要用于语言文字学,词语的最初的意义。“本意”指本来的、隐藏于心的意图、想法等,如:他的本意是好的。

本原 本源

辨析:

“本原”和“本源”,都指事物产生的根源,但用法有所不同。

“本原”是哲学术语,指一切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的实体。“本源”则指一般事物的起源或事变的根源。

比如 例如 譬如

辨析:

“比如”“例如”“譬如”,都可以用来举例,含有举个例子来说意思,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相对而言,“比如”多用于口语,而“例如”和“譬如”多用于书面语。

必须 必需

辨析:

“必须”和“必需”,都有一定要的意思,但应用时有一定的区别。

“必须”是副词,强调一定要有,不可少。常与动词搭配。

“必需”是动词,使用对象一般是物品、物资、人力、资金、条件等。“必需”可以构成“必需品”、“必需的”、“所必需”等词,“必须”则不能。

必定 必然 一定

辨析:

“必定”“必然”“一定”,都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含有“非……不可”的意思。

一般来讲,“必定”是副词,“一定”是形容词、副词,“必然”是形容词,偶而作名词。“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必然”可以作名词、定语,“必定”则没有这种用法。“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的意义,也可以表示人的意志、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的意义,也可以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

毕命 毙命

辨析:

“毕命”和“毙命”,都指生命结束。

“毕命”,中性词,多指因突然的灾祸而导致死亡。如:这场大风暴致使一家五口人全部毕命。“毙命”,含贬义。如: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特警狙击手精准的枪法令歹徒在瞬间毙命。

边界 边境 边疆 边陲

辨析:

“边界”“边境”“边疆”“边陲”,都是名词,都可指国与国相交的地方。

“边界”强调“界”,常指地区与地区之间或国家与国家领土之间的界限。“边境”是紧靠边界的地方或紧靠国界的地区。与“边疆”不同的是,“边疆”所指的地域范围(面积)大,指靠分界的大片领土,因此,“边境”可以说“边境线”,“边疆”则不能这样说。“边陲”的意思相当于“边境”。

鞭打 鞭策 鞭挞 鞭笞

辨析:

“鞭打”“鞭策”“鞭挞”“鞭笞”,都是动词,都含有用鞭子抽打的意思。

“鞭打”指用鞭子抽打,也可比喻伤害、惩治。“鞭策”的本义是用鞭和策赶马,催马前进,现多用引申义,比喻先进思想、优秀事迹等对人的督促。“鞭挞”就是“鞭打”,现在用引申义,指对错误思想、丑恶现象等的抨击。“鞭笞”词义和“鞭挞”相同,指鞭打、抨击,但“鞭笞”书面语色彩更浓。

编纂 编撰

辨析:

“编纂”指编辑。“纂”和“编”意思相同,都指编辑。“编撰”指撰写。“撰”指写作。两词的意思虽有相近之处,但“编纂”更侧重汇编,往往指规模较大的作品,如编纂国史。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不能混淆。

变换 更换

辨析:

“变换”和“更换”,都是动词,都有把原来的换下来的意思。

“变换”侧重于事物的原有状况发生变化,一般和抽象名词搭配;而“更换”侧重于替换去原有事物,常和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搭配。

辨证 辩证

辨析:

“辨证”和“辩证”,词性不尽相同,词义和用法也有同有异。

作动词时,“辨证”与“辩证”都有辨析考证的意思,可以互换。但“辩证”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动词、名词的修饰成分,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等,“辨证”没有这样的用法。

标语 传单 口号

辨析:

“标语”“传单”“口号”,都是名词。

“口号”是口头形式的,多为单句或简单句子。“传单”和“标语”都是书面形式的,其中,用来散发的称“传单”,用来张贴的叫“标语”。

标致 美丽 漂亮

辨析:

“标致”“美丽”“漂亮”,都是形容词。

一般来说,“标致”词义窄,只能用来形容人,且多用于女性;“美丽”词义广泛,服装、风景、动植物等都可用“美丽”来形容。“美丽”与“漂亮”都可用来形容人,但“美丽”多用于修饰女性;“漂亮”则男女都可用。“美丽”可以修饰风光、景物、花朵、诗句等具体事物,或灵魂、心灵等抽象事物;“漂亮”一般修饰具体事物,如服装、用具、建筑物等。另外,“漂亮”还可指出色的、精彩的;“美丽”没有这种用法。“美丽”多用于书面语;“漂亮”多用于口语。“漂亮”可以重叠为“漂漂亮亮”;“美丽”则不能。

表现 体现

辨析:

“表现”和“体现”,都可作动词和名词,都含有显示或表露出来的意思。

“表现”指把事物内在的性质、特点明显地反映出来,也适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意志、行为、作风或用文字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等。“表现”可用于贬义,指故意显示。“体现”指把抽象的东西诸如精神、原则、方针、政策通过具体事物反映出来,让人们通过体会达到理解。

表扬 表彰

辨析:

“表扬”和“表彰”,都是动词,都有公开赞美好人好事的意思。

二者的区别是:“表扬”的对象是一般的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是杰出的人物或突出的功绩及壮烈的事迹等;“表扬”的方式书面、口头皆可,“表彰”的方式比较庄重;“表扬”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表彰”一般用于书面语。

病原 病源

辨析:

“病原”和“病源”,都为名词。

“病原”,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主要的、次要的各种原因。

“病源”,指病原体或疾病发生的根源,即本质的、根本的原因。“病源”也可引申指缺点、毛病的根本原因。

病症 病征

辨析:

“病征”指病的征象,尤其指身体外表显现出的某种病的征象。“征”,即表露出的迹象。

勃然大怒 怒气冲天 怒发冲冠

辨析:

“勃然”形容突然;“勃然大怒”指突然大发脾气;“怒气冲天”形容怒气之大之盛。“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是一种夸张的形容。

这三个词都有愤怒到极点的含义,区别在于:“勃然大怒”有突然的含义,“怒气冲天”“怒发冲冠”没有;“怒气冲天”运用范围较广,另二者只用于人;“怒发冲冠”往往是出于义愤且含褒义,另二者属中性成语。

驳斥 反驳

辨析:

“驳斥”和“反驳”,都是动词。

“反驳”多用于一般争论,着重用自己的理由否定别人的意见,针对的是别人的不同意见,语义较轻;“驳斥”多用于非一般性质的争论,着重在反驳的同时加以斥责,针对的是对方的错误观点和意见,语义较重。

不齿 不耻

辨析:

“不齿”指不愿意提到或羞与为伍等,常用在“为……所不齿”的格式中,含贬义。

“不耻”指不以为耻,即不感到可耻。通常不独立使用,以成语“不耻下问”的形式出现,多含褒义。

不堪设想 不可思议

辨析:

“不堪设想”和“不可思议”,都有不可想象的意思。

“不堪设想”是不能想象的意思,比喻极为忧虑。多指发展下去坏的程度无法想象,适用于有危险前景或严重不良后果的事物。

“不可思议”原指神秘奥妙,现多指事物令人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不愧 无愧

辨析:

“不愧”和“无愧”,都有不感到惭愧之意。

“不愧”,指当之无愧、当得起,多跟“为”或“是”连用。

“无愧”,指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不如人意 差强人意

辨析:

“不如人意”的意思是不能令人满意。

“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不瘟不火 不温不火 不愠不火

辨析:

“瘟”的本意是瘟疫、瘟病。人或动物得了瘟病,必然会精神委靡,缺少力气。因此,“瘟”也表示(像得了瘟病似的)神情呆滞,毫无生气。所以在传统的戏曲评论中常常用“瘟”字来评价缺少趣味和生气的表演,如“不瘟不火”。

“温”有不冷不热、温度、温和、稍微加热、温习等意思,因而“不温不火”的意思也有好几种:用于褒义,指程度适中,分寸得当;用于贬义,指缺乏热情、态度淡漠。

“不愠不火”则仅指态度的不急不躁,宽容大度。

“不温不火”和“不愠不火”都始于对“不瘟不火”的误用。

不详 不祥

辨析:

“不详”和“不祥”,词性、词义各有不同,但词形相似,易误写误用。

“不详”,作名词时,意思是不详细、不清楚;作动词时,指不细说。“不祥”是形容词,表示不吉利的意思。

不孝 不肖

辨析:

“不孝”指不孝顺。“不肖”指品行不好,没出息。

不翼而飞 不胫而走

辨析:

“不翼而飞”和“不胫而走”,都可以用来比喻事物不待宣传、推行而迅速传播。有时放在一起用。

“不翼而飞”,原意是没有翅膀却能飞。一般只用于抽象事物。除了表示传播迅速之外,更常见的用法是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不胫而走”,原意是没有腿却能跑,今多比喻消息迅速流传。可以用于抽象事物,也可以用于具体事物。

不只 不止

辨析:

“不只”的意思是不但或不仅。“不止”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继续不停,另一个指超出。在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的用法时,“不止”常被错用成“不只”,理解成不只是、不只有。

部分 局部

辨析:

“部分”和“局部”,都指全部中的一部分,与“全部”或“整体”相对。

“部分”,着眼于数量,多用于从数量角度跟整体比较,它前面可以加一、二、三、大、小、主要、次要等词。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人。

“局部”,着眼于组织结构,多用于从组织结构角度跟全局比较。一般用于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