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交代】
人稱“毓老”的愛新覺羅·毓鋆老師,於2011年3月20日辭世,震動學界。其海內外弟子門生為文追憶受業情狀,一時之際,久不聞經史、不誦子集之社會,吹來一陣儒學熏風,方知毓老師之影響既深且闊,桃李數代,自成師蔭,雖不著述,然其學問仍在學子耳畔弦響,為精神導航,其風範烙印心版,替操行定舵,泱泱然養成君子之風。次年,張輝誠撰成《毓老真精神》一書,情深力專,庶幾乎以字報師恩,捧讀再三,深受感動。遵輝誠之邀,追記當年上課情形,寫成《君子印記》一文,忝附書末。今毓老師仙遊已七載,重閱此文,感觸尤深。近年社會刮起“斬草除根”風,令有識之士憂心。個人學問或有累積之快捷方式,社會若鏟除既存底蘊,文化根脈如何蓬勃傳承?一社會猶如一家,其子弟若不以祖產為榮、家底為傲,家運如何興旺?執此之際,分外感懷當年習業情景,不論是白日在中文係課堂習尚書、詩經、楚辭、史記、論語、孟子……或晚間於毓門習四書、孫子兵法,皆埋首勤做筆記以求增長,如此經年累月浸**其中,方能滋養識見、豐潤性靈,庶幾乎不是一個粗鄙之人。有感於此,遂依原文架構添入材薪,借此鋪排我心,以誌爝火不熄。
應該是個微寒天氣,猶記得自己三十多年前的樣子:綁兩條辮子,穿長袖綠格子上衣,黑長褲,球鞋。跟隨一位溫文儒雅的學長與同學,彎入溫州街巷弄。這是雌雄未辨、我的大一模樣。巷弄裏,據說住著一位很特別的老師,我不知道他是誰。
大一,我念哲學係,其實醉心的是中文係。甫從一切以聯考為學習目的的高中刻板教學掙脫出來,貪婪地遊走於文學院各係聽課,也饑餓地參加幾個文學性社團,其中之一是國學社。有位理學院學長提到天德黌舍及毓鋆老師,姓愛新覺羅,前清皇室,講“四書”非常精彩,建議我們一定要去上課。但必須先拜見老師,看他收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