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共天下

胥吏

字體:16+-

在清朝這種毫無生氣,官員懶散敷衍的統治局麵下,催生了大量的腐敗。

中國封建帝國的權力結構通常由皇帝、文官、胥吏三級構成,拋開那些大行孔孟之道的文官武官集團,基層混雜的是大量的胥吏。皇帝以權術來控製朝中的大臣,朝中的大臣以類似的方式來管控下級,權力社會裏,在下級的眼中,上級就是“皇帝”,就是皇權的代表人,能夠決定自身的浮沉和生死富貴。權力之劍,把柄在皇帝手中,劍身到劍尖,如同官僚體係的下沉,最底層的劍尖,其實就是胥吏,也是最鋒利的部分。

對於老百姓來說,一輩子都難見天子真容,朝廷重要高官也很難見上一麵,所以日常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這些披著權力馬甲的胥吏。胥吏數量龐大,這些遊走在基層的胥吏,才是權力集團的代表人,於是胥吏成了清代政治體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 何謂“胥吏”

“胥,什長也”, “吏,治人者也”。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胥吏,指地方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牘的小吏。他們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平民,作為承擔國家“役”的一種,由官府直接選拔,或考以吏能後錄用,被稱作“庶人之在官者”。因而胥吏在身份上與一般經科舉考經學、詩賦入仕的官員截然不同,政治、社會地位都相當卑下。

胥吏肚子裏的墨水並不多,但是由於體製的因素,需要這些人員來精通各類官府文書,事涉人事、刑獄、錢穀等,熟悉王朝法例。所以他們隻能依靠官府衙門來混日子養家糊口。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並不是由國家發工資,隻是官府衙門給發聘用金。在當時種種條件下,他們必然又不同程度地握有一定權力甚至是相當大的權力。簡而言之,胥吏上受文官的分配,下受百姓的敵視,而官府的聘用金根本不足以維係他們的生存,於是他們的存活之道便是伸手向下,在百姓中索取,通過搜刮地皮來滿足生活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