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透析自己专业领域的英文原著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进入有实力的外企工作是无数求职者的梦想。可是,外企招人对英语能力有刚性要求,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敲门砖”。他们连招聘广告都用英语刊出,直接将读不懂原著之人拒之门外。以下是著名跨国公司P&G(宝洁)招聘市场营销人员的广告(右栏为笔者的译文):
职场中人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去工作,最终目的说白了就是升职和加薪。因此,职场中人一般不会对“英语语言文学”感兴趣,而是通常会想提升“商务英语”,不少人想考取中国教育部与英国剑桥大学联合推出的“商务英语证书”(全称为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缩写为BEC)。但是,BEC的试题无外乎将公共外语的试题情景换成商务洽谈、公司报告之类的。如果你是企业老板,你最需要员工具备的英语能力是什么?
是在BEC高级、TOEIC(托业)、职称外语等考试中考高分的能力吗?显然不是。
那是口语能力吗?能和外国人侃侃而谈,在公众场合能够代表企业的形象?这个要求对一般员工来说显然有点儿脱离现实,而且其实公司只要招一个外语专业毕业、形象好的秘书就足以应付上述情况了。
甚至,企业需要的也不仅是招聘启事上写的both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兼具阅读与写作能力)。如果只需要具备读懂和回复英文邮件的能力,那对人才的要求未免太低了。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员工具备与本行业、本领域的业务相关的专业英语。一些学者在讲商务英语的概念时大谈“西方企业管理理念”“工作文化”等浮于表面的东西,其实商务是围绕着专业展开的。对于企业来说,商务英语是员工开展业务时需要使用的工作语言。换言之,就是要能把英语用到工作上,从而给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阿伟是笔者(伍君仪)孩提时的一个朋友,他当年的学习成绩很差,但对汽车情有独钟,热衷于组装四驱车模型,还拿过比赛冠军。多年以后,他如愿成为外资车行的一名技师。凭着对汽车独有的感悟,他很快获得了公司经理的赏识,晋升指日可待。一天,经理让阿伟根据一些资料做一份报告。他一看就傻眼了,资料里竟然全是英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他很后悔当初只顾玩车,没有好好学英语。经理说:“你起码要能读懂这些进口车的资料呀……”结果,阿伟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在那家外企越来越不适应,最后只好跳槽了。
其实,阿伟的职场之路本是有可能一帆风顺的,因为他本可以用透析法处理进口车的英文资料。在职人士读本专业的材料本来就具有优势,材料里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印证,还可以与同事、同行交流材料中的问题,其专业英语与业务水平相互促进。如果结合本身的业务知识,阿伟可能很快便会发现:
clutch原来是离合器;
ABS的全称是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刹车系统);
奔驰推出的防止车距过近的雷达系统叫Distronic;
……
不过,“临时抱佛脚”终究是下策,我们早该在求学时就开始读自己所学专业各门课程的英文原版教科书。这些书的内容比老师上课讲的丰富得多,读后你就会比同专业的学生懂得多,甚至可能比老师懂得还多。例如,我就通读过临床医学、心理学、性学的五本英文原版专业教材,也读过这些领域很多英文原著的部分章节。毕业后,我做过人力资源工作,继而从事新闻采编。在工作之余,我又读了英文版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新闻报道与写作》等原版教材。近年来,我读的专业原著越来越多,每年这类书在我的阅读书目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在一半以上,小说则读得越来越少了,这标志着透析从兴趣到需要的转变。
专业书动辄数百页,读一本相当于读好几本小说,其内容不是诗词歌赋,也没有风花雪月,全是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它们也许不如文学作品好读,但“啃”下来对工作能产生直接的助力。这方面的阅读应该作为贯穿我们求学生涯和职业生涯的一项修炼任务。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赵纯均在该校引进的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影印版序言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永远不接触专业外版图书,他在获得国外学术信息方面就永远会比别人差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他就会在无形中减弱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有一定外语基础的读者,都应该尝试一下阅读外文原版。只要努力并坚持,就一定能过了这道关,到那时就能体验到直接阅读(原版)的妙处了。”
4.1.2 纯商务英文原著词汇量“弱爆了”
说到专业英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专业词汇让我头疼!”这是英文原著生词“瓶颈”延续到了专业领域的体现。某些领域的专业词汇为数众多,例如我读过的医学、天文学、房屋装修等领域的一些书的专业词汇就很多。以医学英语为例,光是与人体解剖相关的名词就有约6000个。我读装修专业书Mary Gilliatt's New Guide to Decorating(《玛丽·吉莲特之室内装饰新式指南》)时,竟然从这本共有250多页(大开本)、配有大量图片的书中析出了193个生词,其中绝大部分是极度专业的词汇,例如pelmet(窗帘盒)、flokati(希腊手织厚绒粗地毯)、étagére(放置小摆设的架子)。
商业事务错综复杂,商务知识博大精深,所幸纯粹的商务词汇比较简单,例如MBA(工商管理硕士)热门教材Investments(《投资学》)的词汇量比大多数小说的词汇量还要少。而且,由于商业与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所谓的“专业词汇”早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所谓的“公共英语词汇”高度重叠。运用以处理词汇见长的透析法阅读商业原著并不难。我在读Economics Today(《当代经济学》)这本经济学入门教科书时,同时开读著名长篇小说Lady Chatterley's Lover,发现大作家D.H.Lawrence(D.H.劳伦斯)在艳情描写中用到的单词比那本经济学原著中的多多了。下面附上一些经典经济学类原著的词汇量情况表。
一些商务原著中的多数生词并不难。与小说不同,专业原著的文体多为说明文,写作目的是清楚地阐述专业知识。因此,作者会尽量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尽可能深入浅出,让读者容易理解。英文小说里常有的复杂时态、一口气读不完的连环从句、纷繁的修饰语等,几乎不会出现在专业书里。
专业知识一定会借助专业名词来表达,而专业原著里每个专业名词的引入都是严谨的。作者会对每一个读者可能不了解的专业术语的概念加以详细地诠释,例如Marketing(《市场营销学》)中写道:
“Quota:limit on the amount of a specific product that can enter a country.”(1)
在这里,你即使不查电子词典也能知道quota是“(进出口)配额”的意思,随后书中还介绍了美国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公司发出向日本出口摩托车的申请的例子。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学会了这个商务类常用名词。
又如,Fortune(美国《财富》杂志)在介绍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的报道中引用这样的句子:“We Japanese businessman must be amphibians. We must survive in water and on land...(2)”
你不难猜出amphibians是“两栖动物”之意。似乎很难再找出一个更恰当的词来形容精明的日本商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原著堪比一本“英英词典”。尽管如此,我们时常查一查并明确单词在中文里的说法也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就会像很多港台人士那样,经常出现中英混杂的表达,比如“这个月的quota是多少?”
4.1.3 提升商务英语的步骤
Step 1商业小说
如果你也认同小说比专业书好看,那或许可以通过“行业小说”进入商业世界。在此强烈推荐北美畅销书作家、已故“行业小说之王”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的作品。此人擅长把金融[其在此领域著有The Moneychangers(《钱商》)]、医疗[其在此领域著有The Final Diagnosis、Strong medicine(《烈药》)]、旅游业(其在此领域著有Hotel)、汽车[其在此领域著有Wheels(《汽车城》)]、航空[其在此领域著有Airport(《航空港》)]等行业的故事写成引人入胜的小说,主人公是银行家、经理人、医生或医药代表等职场人士。或许你已经久闻其著名小说Hotel,那可是酒店管理专业必读的“教科书”。优秀源自专业,据说写Hotel之前,他和一个旅馆雇员聊了几个小时,才写出了一个小偷盗取房间钥匙的方法。
我隆重推荐其篇幅达到472页的The Moneychangers。这部小说讲述了美国第一商业银行的故事,揭露贷款申请与审核、信用卡业务、账目审计程序等银行业务的内幕,还涉及经济政策、通货膨胀、房地产发展、商业犯罪等。别以为这些专业的内容很闷,我读完此书10年之后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些扣人心弦的情节:银行的副总怎样被美女色诱,银行受不良贷款拖累后出现“挤提”,及“黑社会”将浓硝酸刷到帅气职员迈尔斯(Miles)脸上等。
在透析的过程中,我斩获了不少“商务用词”,如tally(记账)、debit(借方)、dividend(股息)等。最大的收获在英语之外,我明白了商场如战场,做事要踏实的道理。国内一些叱咤一时的民营企业一夜破产,有学者评论道:“如果他们读过《子夜》和The moneychangers,就不至于在资金运作上犯下类似的错误。”
Step 2商业励志书
用商业小说勾起兴趣之后,你可以读几本教人提高财商的书。
例如,大名鼎鼎的Rich Dad,Poor Dad就属于此类。当年,这本超级畅销书风靡一时,我承认我读过四次,每次都觉得很爽,仿佛只要像“富爸爸”一样管理资产就能财源滚滚。作为商务英语的透析材料,它是不错的选择,读到Income=Work for Owner(收入=为老板工作),Expense=Work for Government(支出=为政府工作)时,感觉自己有了最基本的财务概念。只不过读完后要回归现实,有一名行家告诉我,“富爸爸”靠炒房发家的做法正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祸根。虽然没有一夜暴富,但我得到的教益也不少,比如pay yourself first(“先支付自己”),而不是pay everyone else first(“先支付别人”),于是我就坚持做自己的事业:推广透析法。
又如,我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过一本A Rich Man's Secret:An Amazing Formula for Success(《一个有钱人的秘密:一条惊人的成功公式》),讲的是一个财迷的解谜之旅,从刻在墓碑上的一句箴言开始:“Take the first step—no more,no less—and the next will be revealed.”(走出第一步——莫多,莫少——下一步见分晓。)这句话我至今仍记得,在应对机遇与挑战时,我会用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激励自己。但是,这本书有点儿故弄玄虚,让人看完之后还是云里雾里的,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作者肯·罗伯茨(Ken Roberts)深受西方New Age Movement(新纪元运动)的影响,而我并不认同这种不理性的思潮。理性地看,发财可能是因为具备某种性格特质,也可能是因为机遇,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所以,这本“发财书”其实也是“意**”书。
Making Millions for Dummies也属于这一类。人家都明说是写给“傻瓜”看的了(书名中Dummies意为“傻瓜”)。不过,此书的词汇不难,行文也不复杂,而且偶尔看看这类书,做下白日梦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