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籬下的日子,更讓呂碧城明白,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誰都靠不住。二十歲那一年,她想去天津讀書,舅舅不僅不願支持,還痛罵她不守本分。這樣的屈辱,給了呂碧城自立的勇氣。當天夜裏,她逃了出來,直奔天津。
靠別人施舍活著,比身無分文更可怕。天津有她的夢想,也注定改變她的人生。
一封求助的長信,讓《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見識到了呂碧城的文采。他連夜拜訪呂碧城,得知呂碧城的身世及出逃天津的原因,更是對她心生敬佩。就這樣,呂碧城成了《大公報》的見習編輯。
她的才華終於有了施展之地,一首首意境優美的詩,在《大公報》上一經發表,立刻深受業內人士的好評,甚至帶動了報紙的銷量。
很快,她從見習編輯成為《大公報》的主筆,有了寫文章的機會,也就擁有了主導輿論的話語權。作為女子,呂碧城曾深受歧視與迫害,她要為女同胞說話,要讓所有的女子接受教育、開闊眼界、得到解放。於是,她在《大公報》的文章中寫道:“有賢女而後有賢母,有賢母而後有賢子。”“兒童教育之入手,必以母教為根基。”
她的文章猶如一記驚雷,震驚了那個男權當道的社會。從此,京津地區出現了“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盛況。英斂之還專門稱讚道:“碧城能辟新理想,思破歸錮蔽,欲拯二萬萬女同胞,複其完全獨立自由人格。”
大儒嚴複甚至將呂碧城收為學生,教她邏輯學。當袁世凱提出要創辦女子學校,嚴複極力推薦呂碧城為校長,並斬釘截鐵:“沒有人比她更合適。”就這樣,二十三歲的呂碧城,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長。她管理的北洋女子師範學堂,走出過許多影響中國曆史的女性,其中包括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以及魯迅的夫人許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