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問題:“圍繞主旨,你還想了解文中人物和事件的哪些細節?”
比如你描寫某個樂於助人的同學,在文章中寫了一些相關的事件。你就可以問讀者:“對於這個人物,你還想了解他在幫助別人時的哪些細節?”這是請讀者站在更客觀的角度“冷眼旁觀”,提出一些期待。
讀者可能會這樣回答:“他幫助同學的時候,除了借給同學筆,還有什麽細節?”
通過這樣的詢問,可以重新挖掘頭腦中對當時事件的回憶,想起更多曾被你忽視的細節,從而寫得更細致、真切。
尤其是小學生寫文章,很容易出現通篇流水賬的情況,因為缺乏細節。缺乏細節的原因不是寫不出細節,而是腦子裏根本就沒有想過細節。通過互問,會啟發作者補充動作、表情、語言、感受等內容,讓文字更生動。
互改六問實際上是一個語言支架,初步使用的時候,我建議直接按照我列出的固定句式來問。像這樣問來問去,通過修改幾篇文章後,再把問題融會貫通,從而總結出獨具個性、有針對性的問題。
“六問”不僅可以用於同學之間,還可以用於家長和孩子之間。
親子互改
親子互改之“互動原則”
同學之間的互改是平等的互動,相對來說比較輕鬆。親子互改則常常會出現很多狀況,陷入各種誤區。
給孩子講題本來就夠“危險”,容易“雞飛狗跳”。給孩子講怎麽改作文,很容易發展成捅“馬蜂窩”。
所以在講親子互改的具體方法之前,我先強調家長和孩子都要遵循的原則。
1.角色:視孩子為家裏的主管,把家長當成代課教師。
改作文之前,千萬要有一個定位:這個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給家長發工資的主管,這實際是給予孩子尊重。
孩子也要把家長當代課老師,不要因為對方是父母,就產生過分依賴,覺得“你幫我把這篇文章改改怎麽了,還非得跟我較勁兒”“你平常一本書都不讀,還好意思教我怎麽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