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第二個指頭為什麽叫“食指”呢?難道是因為這根手指與“吃”有關?其實,食指最早真的和吃有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習慣用這根指頭試探湯水的冷熱,或者用這個指頭蘸食物,然後放到嘴裏吮一下來嚐味道。因此,古人專門將這個手指稱作食指。之所以選擇食指來做這個工作,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其他手指來說,食指較為靈活,嚐起食物來非常方便吧。
我們常常用“食指大動”來形容人在美食麵前貪婪的樣子。這源自《左傳·宣公四年》中記載的一個有趣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兩位公子,一個叫公子宋(字子公),一個叫公子歸生(字子家)。一天早晨,他們一起上朝時,子公的食指忽然動了一下,他便跟子家說:“看來今天要有好吃的了,不知道今天可以嚐到什麽美味。”子家十分不解,子公就向他解釋:“每次嚐到珍饈美味之前,我的這根指頭就會向我報信。之前出使晉國,吃到了石花魚,後來又出使楚國,嚐到了天鵝肉,靈驗得很,不知道今天有什麽口福。”
兩個人並肩入朝,恰好聽見內侍向廚房說:“昨天楚國派人送來一隻二百多斤的大鱉獻給主公,主公下令煮來讓文武百官一同品嚐。”兩人聽到這番話,又看到朝堂上有一隻被綁起來的車輪那麽大的大鱉,不禁相視笑了起來。
鄭國國君鄭靈公問他們什麽事情如此開心。子家趕緊對鄭靈公說:“子公每次食指挑動,都會有美食可吃,這次又靈驗了。”
鄭靈公聽完後,也笑了,他說:“嗬嗬!子公的食指靈不靈,要看通不通得過我這一關呢!”
鱉羹煮好後,鄭靈公命內侍分給朝臣每人一鼎,沒想到,分配到子公時剛好分完,鄭靈公就大笑說:“哈哈哈,這回你的食指可不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