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三冊

第六回 救孤女宜畹收甜杏,為專情守仁逃新房

字體:16+-

(一)

王守仁能當上山東鄉試的主考官,那是老父親花了無數心血才幫他攬回來的要緊差事。做一回鄉試主考,不但能結交山東官場的各級官員,這一科考出來的舉人們更是要奉守仁為“業師”,將來守仁要想在仕途中有所成就,必須有一幫人巴結簇擁,而他手底下考出來的這批舉人,以後都可能成為極有用的人脈。

為了守仁的前途王實庵煞費苦心,想不到這個不通世事的傻兒子不但不知道珍惜機遇,反而在秋闈的科場上亂出考題,說什麽“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八個字明著是引聖人之典,實則公然譏諷朝政、誹謗皇上!

——弘治皇帝是萬民稱頌的聖主明君,治理著一個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怎麽就“不合於道”了?怎麽就“不可則止”了?一個小小吏部主事,膽子也太大了。大明朝的禦史、給事中不是吃閑飯的,王守仁在山東的一場胡鬧,早被言官們盯上了。

好在守仁背後還有一位當著禮部侍郎的老父親。眼看兒子闖下天大的禍來,這位王實庵老先生臉上不動聲色,暗裏上下通融,苦苦斡旋,做好做歹。憑借自己作為皇帝近臣的優勢,加上人品又厚道,在京城裏朋友多,沒結下厲害的政敵,搞到最後,總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久,王守仁離開吏部,改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

吏部不敢要他了。

還得說“成化辛醜科狀元”實庵先生有麵子、有本事,大費了一番周折,到底把守仁塞進兵部衙門裏去了。

這個不省心的兒子真讓王華焦頭爛額。想來想去,老父親想出一個主意:拿幾個錢在京城租個小院兒,讓守仁把家眷接過來。

有了家,這孩子大概能安生些吧。

從吏部主事變成了兵部主事,守仁自己倒沒太在意。以他眼下的從政經驗,根本不可能想到在這件事背後他那位做禮部侍郎的父親用了多少心思,求了多少人,費了多少事,其中又牽涉多少關竅。反正守仁現在灰心喪氣,滿心裏想的就是個“混”字。在吏部混、在兵部混都是一回事。倒是父親讓他把家眷接來京城同住,這事兒讓守仁特別高興,趕緊給家裏寫信,讓諸宜畹收拾行裝即日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