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守仁的弟子歐陽德在課堂上問了個問題:“先生平時常對我們說,孔孟儒學最要緊的一句話就是‘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我平時也常留意這句話,後來看了朱熹的注解,卻說這‘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是個效驗,這似乎與先生平時所講有抵觸,不知先生怎麽看?”
聽了這話,王守仁連連搖頭:“朱熹的解釋偏了,聖人之學,重功夫不重效驗!”
王守仁這話說得斬釘截鐵,歐陽德忙問:“可否仔細講講?”
王守仁緩緩說道:“什麽是‘功夫’?說的就是一個提煉良知的過程。什麽是‘效驗’?就是不問過程,隻看辦事有什麽成果。朱熹以為‘克己複禮’是個效驗,這叫本末倒置。”略想了想又說,“我講個故事給你們聽吧:記得小時候在山陰老家有兩間鐵匠鋪子,鐵匠師傅都是好把式,打出來的鐵器很好,一把鋤頭賣二十文錢,大家都來買。後來東邊這家鐵匠鋪的主人想多做些生意,就降了價,每把鋤頭僅賣十四文,西家卻不降價。大概過了不到兩年吧,這兩間鐵匠鋪倒了一間,你們覺得是東家的倒了,還是西家的倒了?”
陽明先生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得很,別的學生還沒說話,弟子蕭惠在旁插嘴道:“當然是西邊這家倒了。”
王守仁搖了搖頭:“不對,是東邊這家倒了。”
聽了這話蕭惠不以為然,忙問:“東邊的鐵匠鋪子降了價,鋤頭應該好賣,怎麽反而倒掉了?”
王守仁看了蕭惠一眼:“東家、西家原本是一樣的手藝,一樣的材料,一樣的功夫,所以也賣一樣的價錢。現在東家為了多賣幾把鋤頭,把價格降了,可他們到底也要賺錢,怎麽賺?隻好省些材料,省些功夫,把六文錢的利省出來。如此一來他家的鋤頭比西家差了不少,刃口不利翻不動土,打得又薄,不到一年光景就用不成了。鄉下人一開始圖他家東西便宜,都買他的,可拿回去一用,不好使!鄉民算了一筆賬,覺得買這不好使的鋤頭多花力氣,耽誤工夫,反而吃了虧,心裏很不痛快。結果一年不到,附近的人都知道東家鐵匠鋪打的鐵器摻假,互相告誡,誰也不買他的東西,這間鋪子怎麽能不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