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故宮的中軸線,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太和、中和、保和這些大殿。其實在這條線上,除了有大屋子,還有配套的大門,尤其是其中的五個門,至關重要。
這五個門,依次是天安門(明代稱承天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它們的設置除了作為出入口,起到標誌作用外,還有一層隱秘的講究。這是因為皇帝叫“九五之尊”,所以取“五”這個數字來建門嗎?如果是這樣,建九個豈不更氣派?其實這裏的“五門”是借用了周代王宮的模式—“三朝五門”。
“三朝五門”是周代王宮的建設標準,即君主的宮殿必須有五座大門。通過它們,整個王宮分成了三個功能區,簡單來說,就類似於臥室門隔出了臥室,廚房門隔出了廚房,廁所門隔出了廁所。
這五座門,按照《周禮》的記載分別是皋門、庫門、雉門、應門和路門,分出的三個功能區是外朝、治朝和燕朝。(東漢鄭玄注《禮記·玉藻》曰:“天子、諸侯皆三朝。”又注《禮記·明堂位》曰:“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曆代宮殿很多遵循這個模式,隻不過每個朝代根據實際情況,五門的名稱和設置略有不同。
五個大門,每個都不一般。皋門,“皋者,遠也”。這座門就是王宮最外麵的一重門,對應著如今的天安門(明代稱承天門),在《明宮史》裏寫道:“紫禁城外向南第一重曰‘承天之門’。”清代的《國朝宮史》也把它稱作皇城南門,在過去這裏可是禁地。
庫門,庫,有收藏之意,它對應著端門。以前,這扇大門是個小倉庫,專門用來庫藏儀仗所需要的裝備,比如傘蓋、旗子等,一個“端”字還提醒著大臣們要時刻保持端正恭謹、莊嚴恭敬。
雉門,雉,就是鳥,有人也把它叫野雞、山雞,總之就是帶翅膀、有羽毛的飛禽。這座門對應著午門。如果遠遠看午門,它還真像一隻張開翅膀的大鳥,午門之內即是宮城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