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就算是老狐狸,毕竟也只是狐狸,生理欲望掌控行为的时候,就是被抓的时候。
前情回顾
戴猛所在的这家公司现在已经把业务做到了覆盖全球,拥有员工过万,现金流充沛。在私营企业中,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难得的是,整个公司上下总是处于一种“吃不饱”的拼搏状态,包括管理层的老大们,有见识、有魄力,保证了公司持续十几年没有颓势。
不过,人一多就必然良莠不齐,摊子一大,就势必不会像玻璃瓶那样透亮。
这么大的一家公司里,也必然有些复杂的关系、派系和明争暗斗。别的不说,光是最近几年新设立的内审部,每年通过查办案件挽救回来的资金损失就有20~30个亿,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还是已经发现了的,暗地里有多少就更不敢想了。
在内审部成立的第三年年底,集团董事局主席破例亲自参加内审部的年终总结会,老人家笑谈道:“你们是公司最划算的部门,投入产出比极为优秀。各位的成绩越好,我越高兴,但另一方面也越揪心啊!”
内审部部长借着这个机会,给老板简要叙说了一下目前的困境:“老板,我们查办案件没有问题,兄弟姐妹们经常熬夜、出差,不顾身家,清理出全球各地上上下下不少蛀虫。虽然不能绳之以法,但却可以阻止和预防更大的损失发生。但总体来讲,我们这几年已经查办的都是些外围的小人物,他们最多是涉及贪污贿赂、违规发标之类的情况。查办的过程中,总是感觉查到某个层面就断了,不但线索断了,连接受审查的人似乎也在有意维护什么,宁可自己被开除也不会把某些问题讲清楚。”
这些话老板听在耳朵里,脸上没动声色,脑子却不断在想公司大盘上遇到的问题。股价异常波动,竞争对手在各个业务领域的挑衅和冲击,这些情况的确让人感觉与内部的某些人有关联,否则他们不会在那么多产品细节、计划和时机方面屡次出现“巧合”。而且,可以肯定,这样的事情不是小角色能干得了的,问题只能出在高层。看来,单靠内审部的能量对付埋在高层的大老虎,恐怕师出无功的同时,还会打草惊蛇。
请可靠的专家介入!
戴猛就这样被空降到集团人力资源部。他是集团董事局主席亲自“请”回来安排的。大家不知道的是,戴猛名义上是掌管集团的人力资源部,其实还担着另外一份差事。既要把现有的人理顺用好,还要尽可能找出大条的蛀虫,让公司能轻装上阵,减少内耗。据说老板曾说过,“一份年薪300万的职位,换来每年节省1个亿,怎么算都划算。”
之所以放在人力资源部,是考虑到只有人力资源部能够有权利了解每一个在职的员工,制定每一个员工的业绩考核标准和薪酬分配体系,在安排高管的时候,又能提供最基础的参考意见。更重要的是,还能控制新进员工的水平,以保长久发展的动力。传说调戴猛进公司的时候,主席老爷子亲自面谈,用的就是他的长处——辨人。
戴猛刚进公司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里那几位年薪近百万的副总监和部分资深员工都不太服气这位空降的领导,明里暗里地考察刁难,但最后都服帖了。这些常年和人打交道的人精,到最后也没搞清楚戴猛用的什么策略。不过对戴猛来说,搞定这些特征突出的人,其实并不困难。真正让他头疼的是,现有的员工中很难挑选出可靠的助手,这才有了华生的进入。
后来的黄敏案是个开端。戴猛也是斟酌了许久,才报请从黄敏开始入手。虽然侥幸,但是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从黄敏开始,竟然让劳总心神紊乱,先后牵出薇总和鲁**等一系列人马,连劳总自己也折了进去。如果不是肖依,恐怕还没有机会彻查刘总。这也许就是大系统的复杂性,而运气往往是很重要的因素。
现在,戴猛已经确认了刘总是这条黑线上的最大头目,却苦于没有证据,再加上对方位高权重,不便使用常规手段调查,一来牵涉层面太高,二来层层剥开调查,万一形成影响很难控制。
但戴猛没有想到的是,刘总近乎丧心病狂的做法,逼得肖依杀了对方的心都有,机会也就来了。戴猛虽然纠结,但肖依决心坚定,他只好同意肖依从对方的这个弱点切入,戴猛和华生暗中做好保护。
肖依的谈判技巧
肖依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手里拎着一个奢侈品牌包、一套昂贵的化妆品以及苹果三件套,跟在微醺的刘总身后,忍着恶心控制住自己的表情。刘总刷卡的同时,肖依深吸一口气,随着他进入房间。
门刚一关闭,这老色鬼就扑上来,胡乱搂住肖依,把身体凑上去,连亲带蹭,话也不说就要往**倒。肖依这时反倒镇定了,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一把推开,东西往**一放,找到沙发安稳坐下来,用手一指:“你先坐在那儿,不要急。”
这份镇定让老色鬼有点意外,他不得不停下动作,尴尬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问道:“干吗?想反悔?”
肖依微微扬起下巴,淡淡吐出几句话:“东西我收了,事儿我也答应你了,自然不会赖你的账。想必你也不会这么幼稚,就此以为我就是找到真爱了,心甘情愿。”(45)
这么直白的划分清楚,刘总还是第一次遇到,一时之间不知道小姑娘打的什么算盘,该怎么应对。他只能讪讪地愣在那里,又想向前跟她亲热,却觉得肖依周围有股强大的气场,让自己不太敢冒进。他想:“这是在屋里,房门也锁好了,还能跑得掉吗?再让你装一会儿,过了这劲儿,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肖依继续道:“跟你明说吧,我接受你的东西和你的钱,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但是,不能限制我的自由。我不是被包养了,我要是看上了别的男人,你也不许背地里捣乱。我们之间就是各取所需的关系,你听得懂吗?”(46)
那太棒了!这样的划分对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反倒省去了很多麻烦。刘总没说话,笑着点点头。这小姑娘有意思!
这么开门见山的拆解,迅速解除了刘总的戒心。此刻在老色鬼的心里,能够品尝新鲜的肉体才是第一需求。为了俘获这个不好搞定的猎物,他费了多少心,又熬了多少天。不过,那点钱和东西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个年纪最大的追求是品尝不同的味道,只有这个想头,才能让老狐狸不顾一切地往前冲。
脑袋里的血冲上来,刘总能感受到自己的能量在不安地涌动,他刚想往前凑,肖依又说话了:“还有一件事,你也必须搞明白。”
刘总一愣,怎么这么麻烦?!心里暗道:“就差临门一脚了,看你还有什么花样!”于是他问道:“什么事?”
肖依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你让我卧底传消息,我可以干,但要单独算,别想和现在我陪你的那点钱混在一起占便宜。我帮你对付别人,可以,我也不想理会你们之间的恩怨。但我担着风险,要小心做事为人,这是费心耗神的事儿,要单加一笔。”(47)
此刻,她越是显得贪得无厌,刘总心里就越会轻视她。他对肖依的判断甚至提升到了不屑的程度:“这么个计较钱的女人,出不了任何大问题,要是真有事,拿一大笔钱砸死她,或者把之前她拿过钱的事儿全抖搂出来。总之,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叫事。”想到这里,刘总狂笑道:“哈哈哈哈!没看出你这个小姑娘,计算得还真是周全,不肯吃一点亏。好,没问题,你说,要多少?”此刻的刘总,觉得对面坐的肖依就是一只穿着衣服的猎物,已经惶惶待毙了,临死还要讲条件。
肖依道:“那要看我做的事值多少钱,别想一二十万就打发了我。要是我能帮你省下几千万呢?我要知道大体的来龙去脉,你究竟在嘀咕什么事,需要我传戴猛的什么信息。不光要考虑你,我还得给自己吃定心丸呢。傻乎乎的,没个重点,万一暴露了,不知道会惹什么麻烦。”
这个要求,让刘总稍稍警惕了一下,毕竟这事干系重大。但当他看到肖依有意无意前倾上身,解开两颗扣子的衬衣领口隐现出肤色光影时,什么防备都抛到了脑后。他猴急地走上来拉起肖依开始动手动脚,快速地说着:“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大事。不知道这个戴猛为什么要跟我作对,或者有谁在背后指示他跟我作对,但这孙子成不了事。我在公司从下到上干了那么多年,拿到的工资统共也就一千来万,连一栋好房子都买不起。公司倒是每年几十亿几百亿地赚钱!我就算私下卖点消息给对家弄点钱,它也瘦不了。现在戴猛想查我,找得到证据算他厉害!”
说到这里,刘总顿了顿,觉得自己说的似乎多了些,就话锋一转:“小乖乖,这些钩心斗角的事你不用管,做好我的娇宠就好。没有这些钱,我能给你买这包吗?你要是伺候得好,别说包,送你套房子也是可以的。”
等他说完这些话,肖依突然拿起电话,一边解锁一边说道:“好呀!那我要给咱们第一次约会拍张合影,留作纪念!”她的手指在电话上连按了几个按键,把录音发出去了。
刘总觉得哪里不太对,警惕的本能让他觉得这女孩太淡定了,完全不像之前那样。拍合影的要求也好奇怪,再说自己也不会让别人来拍的,只有自己拍别人的份儿。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突然意识到发生了不好的事情,立刻“嗷”的一声扑了上来,要抢肖依的电话。正在这个时候,房门被砰砰砸得山响,从门外传来疯了一般的鲁**的声音。
肖依趁着老头一愣的工夫,立刻向门口冲去。刘总停住了抢夺的动作,无奈地叹口气,一屁股坐在**。
肖依打开门,鲁**狠狠地瞪了肖依一眼,发现两人好像也没怎么样,就略微收敛,眼睛盯着屋里的刘总和桌子上的那些东西。肖依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从她身边溜走,只剩下她跟刘总凄凄艾艾。
戴猛的车在楼下,华生也在车上,看肖依下了楼才松了一口气。肖依抱着华生和戴猛哭了起来,这是释放的眼泪、轻松的眼泪,也是委屈的眼泪。戴猛跟两个年轻人说:“鲁**到的还算及时。这一役,肖依立了大功,好在有惊无险。你们要明白,真有这样一些老同志,因为参加工作早,认识的人多,经历的事情多,所以才能位高权重。但讲到他们的人生追求,却低级得很。也许这是因为早期那些收益来得辛苦,晚期那些收益又来得太过容易,他们便缺失了人生的核心价值——乐趣。华生,你将来可不要变成这么无趣的人啊!”
一句话,逗得肖依破涕为笑。
(1) 国外有个科研团队做过一组实验,把不知情的被试安排在气氛暧昧的酒吧环境中,与酒吧中的异性搭讪。而那些被搭讪的人,则都是安排好的实验辅助人员,他们被要求一定要顺应着搭讪者的话题完成对话。监控器拍下所有对话后,统计人员对双方眼睛对视的时间进行统计。在所有实验过程中,包括有兴趣和没兴趣的所有人在内,平均对视时间为2.95秒。被试参加完测试之后表示有意与对方继续交往,则他们的对视平均时间是8.5秒。
(2) 整个微反应研究体系中,最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有效刺激”,没有之一。
(3) 情绪表达是指在情绪驱动下出现的种种反应,更多通过非语义的因素进行,常见的包括表情、动作、呼吸、心跳、音量和音调的变化。传统测谎仪正是根据这一原理,以皮肤表面电阻值的变化作为重要指标。区分社交表达和情绪表达非常简单,也非常重要。社交表达是讲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的;情绪表达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情绪表达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4) 情绪的管理中枢,不在大脑皮层,很多主管情绪的大脑原件集中在皮层以下的区域,通常统称为“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体、下丘脑等。这些部件没有思考的能力,完全是原始法则的忠实执行者。所以,情绪的产生不是由“想法”决定的,而是更能表现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与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分析情绪行为比分析语言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人心。当然,行为分析的对象只能是情绪表达,这样才不会被表演所误导,才能使结果更准确。
(5) 用鼻子笑是经典的轻蔑笑容。鼻子快速短促地呼气,发出“哼”的声音的同时伴有浅笑,是轻蔑的表情。这与用嘴发出“切”的声音本质完全相同。
(6) 瑞士弗里堡大学心理学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Fribourg)教授Roberto Caldara,用东、西方两组被试,做了一个“表情识别”的实验。然后,根据眼动仪数据统计,得出结论说东、西方被试对同一表情关注的器官不同,最后得出结论说“表情与文化差异有关”。
(7) 华生说的是David Matsumoto。
(8) 很多已经发表的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观察行为对谎言的识别准确率主要在45%~60%范围内,而平均准确率是56.6%。观察者在识别实话方面,准确率可以达到67%,但在识别谎言方面则只有44%,还不如瞎猜的50%概率。详见《说谎心理学》,[英]Aldert Vrij著,郑红丽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版,P81—82。
(9) 是指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帕特里克·斯图尔特和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布丽奇特·沃勒合著的《总统演讲风格:面部微表情的情绪反应》,该文发表在《动机与情感》2009年6月刊第33卷第2期第125—135页。
(10) 美国总统小布什在2009年发表了一段12分钟左右的电视公开演说,内容是关于美军对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响应行动。研究人员们把这段演说中的表情分析了一遍,去掉了7个长度小于1秒的主要表情。按照FACS(面部运动编码系统)的标准,这些表情都包括了笑容所必需的嘴角上扬(AU12)。然后,研究人员组织了206个在校的本科生作为被试,让他们一组人看完整版的录像,另一组人看剪辑过后的录像。实验的结果是,看过完整版录像的被试反馈更好,因为他们感觉到的威胁和愤怒更少,而看过笑容被剪辑掉的版本后,那些被试则觉得感受到的威胁和愤怒比较明显。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微表情对于总统的演讲感染力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11) 对称的上唇提升,往往具有敌意的表示,比如不喜欢、讨厌甚至威胁;不对称的上唇提升,则意味着当事人的心态轻松很多,比如不屑,或者轻蔑,二者是不同级别的厌恶类情绪。所以,一般人的单侧嘴角更高,就可以推断出轻蔑情绪的存在了。
(12) 这些是性兴奋的表现。性兴奋是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会造成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工作加快,所以人爱出汗,心跳会加快,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能量燃烧加速,肌肉和大脑同步兴奋。
但同时,消化系统会减弱工作效能,所以口水分泌会减少,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咽口水。
(13) 《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基思·斯坦诺维奇著,窦东徽、刘肖岑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14) 仰视反应,表达不服气。
(15) 这种嘴唇抿起、嘴角上扬行程小于眼睑闭合行程的笑容,就是常言所说的“得意笑”,是因为当事人内心得意却又不愿意把愉悦全部表露出来的自我抑制笑容,普通人这样笑看起来会坏坏的。真正的愉悦笑容,嘴角上扬的行程值,以及嘴唇打开的行程值,要和眼睑闭合的行程值一致。
(16) 《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基思·斯坦诺维奇著,窦东徽、刘肖岑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17) 该书第209页说道:“这一情况在电子媒体上更为糟糕,电台和电视台几乎没有任何正规的心理学报道,相反,他们总是邀请一些江湖术士和爱出风头的媒体名人,而这些人与真正的心理学毫无瓜葛。”
(18) 愤怒的表现可大可小,大的愤怒表现是非常凶猛的,不需要分析就能清晰地被识别。但是在社交活动中,很多愤怒是被社会规则所压制的,不能通过大吼大叫和猛冲猛打来表现,甚至都不能用凶狠的目光盯着人家看。所以,愤怒的微小表情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确定:(1)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睛上,时间长度与愤怒程度成正比。(2)劲阔肌(颈部)一定程度收缩,收缩程度与愤怒程度成正比。
(19) 表达不认同。
(20) 眼睛放出亮光,是行为人的两种物理表现给观察人带来的感觉。第一是眼睑提升,眼睛睁大后,光线能够得到更多的眼球反射,会让人感觉变亮;第二是视线关注提升,行为人会盯着某一个目标看较长时间,这种稳定的视线容易引起观察人的注意。
(21) 对于读者来说也一样,前面的8章重点在于观察和分析的技术,后面的4章,重点在于设置刺激源,也就是怎么提问题,怎么用语言引导,怎么影响和控制对方的思路。
(22) 一个人的日常穿着仪容,尤其是重要场合的穿着仪容,能够体现其自我定位,以及他希望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庄重、时尚、干净、智慧,还是土豪。因此,分析一个人的着装仪容,可以推知他的自我定位,这对于判断他在其他事情上的行为动机会有很多帮助。
(23) 扬眉的动作本身表示“强势表达”。在讲话的同时扬眉,说明了行为人的自信或积极诉求,但和真话假话没有必然关系。单独使用的时候,常用于表达默契,比如“你看,我说得没错吧”,或者“你懂的”。
(24) 鼓掌,常见社交礼仪之一,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也用于表达对某些言行的回应。如果情绪真的激动,会连鼓掌带喊叫地制造噪音。通过别人鼓掌的频率和力度,可以判断他的热情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鼓掌仅仅是流程,万万不可当真,从而产生自我满足的感觉。
(25) 焦虑属于恐惧类表情,对即将到来的负面事物没有信心改变、战胜,或者消除。焦虑的级别比害怕和恐惧都低,焦虑可以存在很长时间,但害怕和恐惧则发生在短时间内,甚至是两人面对面的时候。
(26) 性冲动是自主神经系统主管的功能,在感受到异性吸引和刺激的时候,所产生的欲望甚至会难以抑制。但是,现代社会的复杂规则将人类的大脑皮层刺激得异常发达,一旦有关心的切身利害事务,完全可能瞬间压制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27) 一旦事关安危生死的利害关系警报解除,这些评估社会规则的皮层思维就会退居二线,身体的主要诉求移交给交感神经来支配完成,欲望会再回来。
(28) 劝服策略一:直截了当,不绕圈、不掩饰,减少对方的猜忌和防范。绕得越多,会让对方越猜忌,而且会让对方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心理设防。这是降低对方接受成本手段一。
(29) 劝服策略二:特意先说“给”,再强调是“借”,这是类似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折颈”手法,也就是先提出一个让人感觉难以接受的概念,再自我修正为相对容易接受的概念,通过大幅拉扯心理感受的落差,形成所需效果。本案例中,一字之差,是降低对方接受成本手段二。
(30) 劝服策略三:本句大意为“你是好孩子,我急你之所急”。赞许和共情都是建立心理亲近的常规方法。
(31) 劝服策略四:再次降低对方接受成本。
(32) 劝服策略五:弱势姿态的表达,也是为了降低对方接受成本。可以将动机总结为“我是倒霉蛋,我没有坏心,你不用提防我”。
(33) 低成本+没风险或低风险+有收益=就这么干!一旦这三个条件在当事人心里成立,什么决策都敢做。肖依此时,就是觉得接收这笔钱是“借”,没什么需要付出的成本;对方动机单纯为了帮忙,没有什么风险;再加上自己确实需要这笔钱,可以收益,所以就动心了。
(34) 舔嘴唇是经典的“安慰反应”之一,表明内心略有不安,正在努力适应。
(35) 完美的劝服过程收尾,“不会做别的用”会增加肖依的愧疚感和紧迫感,加速肖依做决策。
(36) “越淡越真实”是在对方做出决策前后所应做的行为策略。因为“淡”表示给对方的影响和干预少,在对方已经有倾向性决策的时候,符合让对方感受到“低成本”的原则。
(37) 当两件要紧的事情同时来临的时候,人就会出现选择困难,无法集中精神思考其中一件。这是恐惧情绪的影响之一。想哪一件,都会担心另外一件被耽误。
(38) 薇总同样也很担心,自己提出的要求被拒绝。这也是恐惧情绪的影响之一。
(39) 这十几秒是故意留白,用来进一步扰乱肖依的思路。因为肖依此前的表现已经说明,她此刻非常混乱。对视可以扰乱对方思维,让对方被动地从己方视线中寻求表意,留白可以造成强势情境,让对方感觉己方有控制能力。
(40) 单独的皱眉表示关注,如果在听一件重要事情的时候,突然出现高度关注,说明当事人在想这件重要的事情。骗子最怕别人想他的局,所以不希望看到敏感的皱眉反应。
(41) 用多样性的合理方法,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再放低,可以隐藏进攻的真实意愿。因为放低位置会引起怜悯和放松警惕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还能互相催化,误导他人决策。
(42) “低风险”原则。
(43) 道德上的背叛感和行为上的偷窃感让人紧张,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使排汗系统活跃,身体出汗。
(44) 这一段的说服策略可以总结为:事情不难,你别为难,我没私利。
(45) 这是肖依第一次降低刘总防备,责权利讲清楚,让刘总误判对方的动机,因为这符合使他感受到“低成本、低风险”的原则。
(46) 这是肖依第二次降低刘总防备。两个人的关系讲得越干净简单,越会麻痹对方的大脑,再次符合让对手感受到“低成本、低风险”的原则。
(47) 这是肖依第三次降低刘总防备,让刘总认为“贪钱的人都好对付”,从而解除戒心,第三次符合让对手感受到“低成本、低风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