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大脑爱偷懒,喜欢简单看问题。片面肤浅地看问题会让人持有偏见,偏见让人愚蠢。
神秘的实验室
戴猛约华生在一家高校见面,说是带他见另外一个传奇人物。
华生如约抵达,刚要敲门,里面咔嗒一声,门自动弹开了。
门后是一个狭长的过道,从地板到天花板,四面都是镜子,灯光经过反射没有死角,对面的尽头是另外一扇门。
“CIA啊!搞得这么神秘。”华生转过身确认了一下,门牌号的确是1024,这才谨慎地走了进去。身后,门咔嗒一声自动关闭了。
走到通道尽头的门口,看似钢制的防盗门上出现了4个扫描区域,一个扫描面部,一个扫描肩至脚,另外两个区域是手掌形状,很明显是要把手放上去。华生迟疑地向后退了两步,正犹豫间,听到一个女声说:“张华生先生,您好!请您站好面对扫描镜,把双手放到手掌扫描区。我们正在创建您的个人生理数据,包括您的虹膜、掌指纹、肩髋比和股骨胫骨比。这些数据是您今后出入的唯一凭证。”
尽管华生觉得不可思议,但出于对戴猛的信任,还是照做了。
扫描很快完毕,华生面前的门“滴……滴……滴……”低鸣三声后自动打开。
出现在华生面前的是一个上下两层的工作区,约有1000平方米的样子,各种设备摆放有序。只有不到10个人在里面工作,他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大多播放的内容是面部的表情特写,也有的在反复播放一段动作的录像。
华生看到,戴猛站在二层的一间办公室门口,招手示意他过去,戴猛旁边还站着一个模样像大学老师的人,高高瘦瘦的。
戴猛首先给身边的中年人介绍道:“这是我最近找到的小徒弟,叫张华生,人很聪明,正宗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
华生听到“小徒弟”这个词的时候,心里一乐。仔细打量了一下面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人,发现他有点面熟,却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华生礼貌致意,戴猛给他介绍道:“这位是姜振宇老师。”
电视上的骗子现身了
一听到这个名字,华生就想起来了。姜振宇,这不是那个在电视上卖弄微反应技巧的人吗?节目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在国外听老师和同学们议论过,据说节目里没少丢人现眼犯错误。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没有看过电视,仅仅是听说过这个名号,本能地就隐隐产生了厌恶之情。华生暗道:“老板怎么和他搞到一块去了?真是良莠不分啊!”
就在他把视线从姜振宇的脸上转移到戴猛的脸上去求证时,戴猛和姜振宇的视线同时从他的脸上移开,彼此相视一笑。姜振宇伸出右手迎接华生,握手的同时对华生道:“你是不是也看过一本叫作《对伪心理学说不》(13)的书?”
这是什么思路?话题怎么转移到这里了?
华生点了点头,微微皱起眉头看着面前这位“名人”,发现他正盯着自己的瞳孔,单侧嘴角明显上扬地笑着。
“轻蔑的笑!这是什么意思?”华生心里有点不高兴。毕竟,谁都不愿意被别人看不起。“你凭什么轻蔑我?我还看不上你呢!伪科学专家!”
华生在不知不觉当中被激发了愤怒的情绪,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微妙的变化。他的脸转向了戴猛,不再理会这个“电视名人”。
姜振宇再次开口道:“没事,预置立场偏见是很常见的认知失调,不必当真。小兄弟能看到我的轻蔑,已经有足够好的基础了。戴总,人才一枚啊!恭喜!”
一席话说得戴猛哈哈大笑,华生则越发尴尬。
戴猛看着有点蒙的华生,拍拍他的肩膀说:“姜老师脑子转得太快,你跟不上是正常的,我早就习惯了。叫你来,就是想让你见一见这位‘名人’,也希望姜老师能看看你,多教你点东西。我可是在他身上受益匪浅啊。”
华生心里哪能服这句话,下巴微微一扬(14),提起一口气想要说点什么。戴猛却转头向姜振宇道:“老姜,给小孩儿上一课吧,让他慢慢跟上来。”
姜振宇低调一笑,说道:“不敢叫上课,只是交流一下。”说罢,发布指令道:“把4号机和5号机前面7分钟的视频单独回传到服务器上,我要在办公室里回放。”
三人在姜振宇办公室里坐定,墙上有一个120英寸的巨型屏幕,显示了研究设备的高端。
“土豪!”华生暗道。
细致到皱纹的分析
姜振宇播放了一段视频,华生的眼睛瞬间就睁大了,画面上竟然是自己!就是几分钟之前见面的时候,自己的一举一动。画面三分屏,左半屏显示的是自己胸线以上的区域,右上屏显示的是躯干,右下屏显示的是双膝到双脚。
姜振宇播放了另外一段视频,华生可以看到,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拍摄的刚刚的场景,画面上是戴猛和姜振宇自己。
戴猛探过头来解释道:“姜老师的研究小组平常就是这么工作的。在这个研究室里,每一个角度都有高清监控摄像机。小组成员们经常会看自己和同事们的反应,久而久之,大家都不会像你那样有明显的表情和动作了。你是小鲜肉,今天刚来,让我们娱乐一下哈!”
华生此刻全部心思都在视频上。姜振宇一边播放一边讲解:“华生你看,你在听到‘小徒弟’这个词的时候,双侧颧大肌收缩,收缩行程为7%,双侧嘴角下移行程约3%,上、下眼睑几乎没有动作,属抑制的微笑。”
屏幕上围绕着华生的眼睛、瞳孔、眉毛、嘴角、嘴唇等主要器官,闪现出肌肉运动和器官位移的标尺辅助以及测量数字。华生看到这些量化的结果后,脑袋有点发涨。表情识别软件他用过不少,但还没见过这么精致的微表情分析软件。
“接下来,你的视线转向我,稳定停留了2.4秒,双侧瞳孔放大,无眨眼。皱眉肌收缩行程约10%,左眼上眼睑因皱眉挤压而起了一条褶皱。轻微皱眉,但无眼睑闭合,且瞳孔放大,表示关注和思考,应该是在想我到底是谁。”
“听戴总说出我的名字之后,你的下巴抬起角度约为7度,尽管嘴唇没有张开,但下颌骨微微下垂,双侧皱眉消失。这表示已经知道了我的身份。随后,双眼球转向右下方,取消和我的对视,同时扬眉+上眼睑下垂至瞳孔边缘,表示不以为然,看来是对我的身份不太认同。”
此时此刻,华生觉得自己汗毛倒立。
另外一段视频里正播放到戴猛和姜振宇相视一笑,姜振宇继续解读道:“戴总,你和我都是抿着嘴唇笑。你的双侧嘴角上扬行程13%,眼睑闭合40%;我的嘴角上扬是14%,眼睑闭合也是40%。这其实都是笑得非常开心,接近40%愉悦,但用嘴的动作进行了抑制,一方面表示得意和心照不宣(15),另一方面也是不便让小孩太难堪。咱俩表情很同步啊,默契!”
华生看到画面上的姜振宇问他“你是不是也看过一本叫作《对伪心理学说不》(16)的书”,不由得插话道:“我想知道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由于自己内心深处还在排斥着这个电视名人伪专家,所以他隐去了称谓,用了“你”。
姜振宇哈哈笑了一下,解释道:“你的表情嘛!扬眉+上眼睑下垂,表示自我认同的同时,对面前的刺激源不感兴趣,而那个刺激源就是我。很明显,眼睑下垂表示你看不上我,双眉上扬表示自我认同。这是特别常见的专业自豪感导致的,毕竟你是心理学博士嘛。另外,你跟我握手的时候,随便把四个手指往我手心里一放,并没有用力握合的动作,这是个应付的礼节动作,也证明了你心不在焉。”
华生觉得脸上有点发烫,被人当面扒皮的滋味真不好受。
愚蠢的预置偏见
姜振宇继续道:“一开始你不认识我,你的表情告诉我你在思考,说明你对我不熟。然后,一听到我的名字就立刻出现这种反应,也就是说,你在对我不熟的情况下立刻不以为然地进行否定。在不了解的前提下快速做出不喜欢的反应,只能说明心里有预置偏见。这种预置偏见常见于身份、群体或立场。你知道我做过电视节目,认为我是用公共媒体宣讲伪科学的骗子,而自己是正经科班出身,所以才会有前面的反应。《对伪心理学说不》的作者公开讲过这个观点(17),这个观点得到广大学院派同人的大力认同,所以我猜你的预置偏见应该源自这本书,对吗?”
画面里,华生讪讪地点了点头。画面外,华生听完姜振宇的解释,也同样讪讪地点了点头。
姜振宇看他点完头,才说道:“预置偏见是大脑在偷懒,以简单信息获得简单结论,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蠢。想不蠢很简单,至少不要有预置偏见,然后,要仔细看人或者事的细节,独立判断那些细节,比如观点和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有料。哦,还有,以后不要这样睁大眼睛、下颌张开,还连续点头超过三次,这种惊讶到不知所措的连续微微点头,会让人看起来很蠢。”
话虽然很刺耳,但没有华生亲眼看到画面回放中的自己更刺激。
姜振宇继续说道:“问过这个问题之后,我的单侧嘴角上扬的笑是故意的。因为我知道,你会明白这是一个轻蔑的笑。在一方已经失去优势和控制力的时候,给出轻蔑的刺激,会迅速激发他的愤怒,这种愤怒,是用来自保的。你要自保的东西,是优越感。”
“姜老师,您怎么看出我愤怒了,我没有皱眉和瞪眼睛啊?”华生仔细地看着画面里自己的表情,只是觉得脸沉沉的,却并没有找到愤怒的典型表情特征。
他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他也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姜振宇的称谓,已经不知不觉中改成了“姜老师”和“您”。
姜振宇笑笑,解释道:“第一,你的其他表情消失了,一瞬间全都消失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表示你消除了其他所有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真或者严肃。第二,你的眼睛盯着我的脸看了1.6秒,这短短的视线集中与其他表情消失同步出现,说明刺激源是我的轻蔑。第三,你的劲阔肌(颈部)收缩,行程接近30%。劲阔肌收缩是动物们进行战斗的前奏,人类也不例外。只有愤怒情绪才是战斗前奏的动因。(18)”
画面上在华生两侧耳后的劲阔肌部分进行了慢放,并显示了辅助线和数据标明肌肉收缩的行程。
不过,出于专业出身的自尊心,华生并没有心服口服。尽管到目前为止,对面的这个“砖家”一直占有强势地位,但并不能消除华生对他的反感和敌意。
最后,姜振宇把画面定格在戴猛说“上一课”之后华生的姿态上。那个扬起下巴的画面,让华生感到有点窘迫。姜振宇淡淡说道:“以后,这个动作就不要再做了。稍加注意的话,还是可以管得好的。这个表示不服气的动作,遇到有本事的人会显得自己无知,遇到没本事的人只能引发冲突,而不会解决问题。”
戴猛接口道:“除非是策略性的要故意激怒对方,对吧?”
姜振宇配合戴猛说道:“对,策略性的意思就是已经想到了一套步骤,已经有了后招,用扬下巴的动作激怒对方只是必要步骤而已。”
听到这里,华生不知道该不该改变自己的动作,局面有点尴尬。改吧,显得自己太弱了;不改吧,保持这种姿态更让人难受。现在在他的视线里,似乎坐在对面的姜振宇更像是一台计算着很多指标变化的机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缜密的算法已经让华生感到略微有些生畏。但是,这个家伙的一举一动看起来却挺温和,没什么咄咄逼人的气息。
你为什么上电视?
正想着,听戴猛说道:“下午2点半,姜老师去录《非常了得》。我和你一块去看看,感受一下。另外,你还能见到老孟、老郭。”
华生终于想起来了,对对对,就是那个猜人家讲的故事是真是假的节目,孟非和郭德纲一起主持,还有一个女嘉宾叫柳岩,是宿舍里好几个兄弟的梦中女神。
华生又抬眼看看姜振宇,没见他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和举动,心里暗道:“倒也不像那些江湖骗子似的虚头巴脑、言之无物,怎么偏偏去做电视节目!”
华生问道:“姜老师,您也看过那本书,知道他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发表论文前在电视和媒体上大肆宣讲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骗子。而且,现在电视上骗子也的确很多,你干吗要上电视节目?不怕被同行们评价为骗子吗?”
姜振宇苦笑了一下,反问道:“你现在觉得我是骗子吗?”
看华生迟疑了2秒钟,他摆摆手说:“没关系,你的这个迟疑,已经说明了答案——还不确定。”
戴猛看了华生一眼,眼神里没有责怪,什么也没有。这反倒让华生觉得有点尴尬。
姜振宇接着说:“你们读研究生,最重要的任务和考核标准是什么?”
华生说:“发论文。”
姜振宇说:“我的研究就不是。或者说,至少目前不是。”
华生皱起眉毛歪了一下头,表示不解,同时微微地撇撇嘴,表示不屑。
姜振宇说:“我还在找实验方法和微反应的有效形态特征。就像研究药物的效果,我才刚刚给小白鼠喂了药,还没找到清晰的结论呢,能急着去发表论文吗?”
华生明白他在说什么,但他还是追问:“人家别的研究所可是已经发过好几篇‘微表情’专题的论文了,你看过吗?”
这种挑衅似的问题,对付普通骗子是常规手段,可以激发下一阶段的对抗,让骗子一气之下急速现形。
没想到,姜振宇却点点头,然后反问道:“你都看了?感觉怎么样?”
华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那些论文他自己心里也看不上。但是,多年的科学思维训练告诉他,发表过论文的人即使是错的也是对的,因为至少人家能拿出论文来供同行评议,比骗子捂着自己的所谓“秘诀”不肯公开要好很多。
华生是对的,因为批判性思维是最重要的科学素养,而真正的科学结论也不怕被别人评论。有错误被同行挑出来,才能保证优胜劣汰,让真正有效的研究结论最终显现出来,从而让人类不断趋近真理。但是,华生不知道的是,批判性思维首先应该运用到自己身上,然后才能对同行有所要求。换句话说,发表论文的动机不能是为了发表这个形式化的流程,也不能是为了获利,而是真的有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同行的评议,和同行交流,逐渐趋近真相。发表之前,应该先看看自己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值得发表。
华生撇了一下嘴唇,很轻微的一下(19)。
姜振宇笑笑:“难怪戴总会喜欢你,水平确实不一般。普通的学生认为发表论文只是完成学业必须走的流程,也有人用来作为优越感的标签,不过这种人,学生会比较少,教师会更多。别人的论文哪里不好我也不便多讲,那样会显得我很酸。对于微表情的论文,我只想问两个问题,小兄弟你来解答一下。”
华生点头。
姜振宇问道:“第一个问题是,实验室里的被试会不会有真的情绪?比如愤怒,怎么才能让被试真的愤怒呢?”
看华生不作声,姜振宇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等他的反应。不过,华生始终没说话。
姜振宇接着说:“如果连真实的情绪都刺激不出来,那么那些表情录像和数据有什么用?”
华生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仍然没有给出答案。
姜振宇也盯着他看他的反应,继续问出第二个问题:“无论是‘微表情’还是‘微反应’,之所以有个‘微’字,都是因为自我抑制。当事人首先会因为刺激源产生真实的情绪,然后因为种种规则,意识到自己不能直白地表露这种情绪,于是采取自主的抑制行为。比如,想生气不能生,想笑不能笑,本来害怕却要表现得镇定。只有这些掩饰行为存在,那些残留的真实情绪才能变得‘微’。如果,实验室里的被试第一步真的被激怒了,那么是什么动力让他采取自我抑制的行为?掩饰行为是要有趋利避害的动机的。”
戴**话道:“简单地说,实验室里的被试来配合做实验,第一,不会真生气;第二,一旦真生气了,就不可能自己再压下去。”
其实,这两个问题华生之前也是想过的,没想到对面这个“电视明星”也和自己想的一样。
他并没有认输,而是追问道:“就算实验不合理,至少那些学者还在努力想怎么去做更合理的实验,也没有出来干别的。论文发出来也是为了让大家一起思考评判。您上电视和这个有关系吗?”
这是很明显的鄙视性挑衅了。姜振宇看了看戴猛,华生说不清他脸上是什么表情。
停顿了几秒钟,姜振宇看着华生的眼睛说:“我并不认为那些论文发表出来是真心为讨论的,很多论文是用来跑马圈地评职称的,国内外皆然。如果一个学者注重自己的研究,尤其是注重自己研究结论的生态效度,那么现在刊登出来的很多论文根本就不会出来见人。连实验研究的素材都是假的,甚至都无法清晰定义,那这些论文真的有讨论价值吗?假设,我用玉米面喂小白鼠吃,给一堆数据发论文说是为了研究某种抗生素的药效,然后讲‘反正是供大家讨论的,发出来就比没有强’,这能行吗?”
讲到这些话的时候,这位平常淡定和呆萌的电视明星眼睛里闪了一下光,音量提高,语速变快,整个身体强势前倾了一下。
不过,这些变化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华生看到了,知道那是愤怒情绪的轻微表现,当事人已经很克制了。愤怒并不一定要打人骂人,它的核心诉求是取胜。
姜振宇缓缓地调整了一下呼吸,解释道:“真搞研究,就得解决研究素材的这个问题:什么人能有真实的情绪产生,产生之后还必须得压抑着?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研究都是耍流氓。哈哈!”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失态”,他用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试图缓解尴尬。
华生从心底里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他问道:“哦?您说的好像很有道理,那么您是怎么研究的呢?”
姜振宇似乎一直在等着回答这个问题,眼睛一亮,身体明显趋前,说道:“我做两个极端的研究。一个极端样本库是刑事犯罪嫌疑人,因为他们在讯问的过程中是真的有情绪,但又必须掩饰自己的本意,做出各种表演和伪装,一旦失败就是牢狱之灾。”
华生点点头,表示希望继续听。
姜振宇接着说:“另外一个极端样本库就是这个电视节目。”
华生心里本来还是比较认同他的说法,但听到这句话,心里的鄙视瞬间提升。“借口!”他心里暗道。
姜振宇看到他的表情里根本掩饰不住的轻蔑和厌恶,淡淡一笑,说道:“知道你不相信,你也不是第一个。我没有开玩笑。在案件中,说谎是被规则禁止的事情,而在节目里,说谎是个被鼓励的事情,取胜的结果不是像嫌疑人那样规避惩罚,而是获得某种‘荣誉’,比如‘表现好’或者‘聪明’等。参加节目的人,为了在电视前有好的表现,会非常用心地设计说谎的方式和内容,甚至会研究我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没有负罪感和内心的压力,甚至可以认为他们都是带着挑战的心态来玩的。就是这个最基本的区别,让我来参加节目的。”
戴猛看华生还在不断地复核自己听到的东西,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就代姜振宇说:“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方面,一个趋利,一个避害;心态方面,一个被迫无奈压力巨大,一个积极主动挑衅张扬。”
姜振宇点头道:“是的。我的小组把这两个极端样本库分别称为‘黑极端’和‘白极端’。罪案是黑色极端,能够研究人在最紧张的情况下、最严密的掩饰之下所流露出来的‘微反应’;节目是白色极端,能够研究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又做好了最充分准备后,所能流露出来的‘微反应’。两个样本库的反应形态都一定非常微小,因为他们都希望做到最好的掩饰。而这两个研究情境,国内外还没有文献记载。”
戴猛接口道:“所以,姜老师就是全球微反应研究第一人。”说完,拍着姜振宇的肩膀哈哈大笑。
姜振宇也哈哈笑起来:“戴总,你少来啦!这种江湖称号有什么好争的,谁爱当第一就让他当去,这跟抢着发论文跑马圈地一样,都是争名夺利的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排第几无所谓。但是,如果黑极端和白极端都让我研究明白了,嘿嘿,那么中间的其他反应破解起来就轻而易举了。说到底,我更关心研究出来的东西效度高不高。”
华生总觉得,就这么被说服了是一件让人不服气的事情。但是,一时之间却又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其实,就像别人越是说“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你就越逃不开一定会去想一样,有“就这么被说服了是一件让人不服气的事情”的想法,是因为自己有可能已经被渐渐说服了。
人的思维,真的是特别有意思。
吃完饭到了电视台,看着姜振宇做发型、化妆、换衣服,准备粉墨登场的时候,华生很纠结。他实在无法想象面前的这个人究竟是什么心态,这样的艺人模式和刚才那个淡定的学者模式,怎么也很难融合到一个人身上。
节目录制开始了。现场很热闹,尤其是老孟和老郭出场的时候,声浪特别震撼。这个时候,姜振宇和柳岩早就已经坐在他们的“专家”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