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摸摸头2.0

关于“一”和“多”

字体:16+-

有人说,你们提倡“一个人,一个世界”,怎么我看还有“一个人,多个世界”呢?

前一个是强调“一个人”是和“一个世界”的对应关系。

后一个源于人的复杂性所带来的人的多重性,“多”强调的是人的多向度,也是不同纬度下对自己世界的更进一步分类。

…………

大冰:可以这样理解吗——是在强调关注人、外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稻子先生:现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脑袋里的知识往往是靠书本和外界传授,“学到”“拿来”的多,而靠自己动脑子、自己去体验获得的太少了。正因如此,大家都习惯走捷径,讲实用,拿点儿结论性的知识做格言,再去出售给他人。活得像个机器,说的都是套话,自己生命的活泛和敏感被遮蔽了。

如果在社会上混得不错,还挺得意,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还是在井底。

没有人愿意当机器,自我的生命历程只能是自己关注。所以想提供这样一次机会,希望能播下人对自我生命的独特性和自我心灵活泛关注的种子,让自我的内心更多一些自信和肯定,也让人在吃饱喝足之外对自我有更高的要求。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批评社会现状的多,给别人当导师的多,而自己做得少,都是些吃瓜群众。我们是希望大家能动起来,不要隔岸观火,先从自己开始,自己的事自己做。

大冰:这个私塾里所说的“放下”是什么呢?

稻子先生:主要是放下你在城市里、人群中的一套逻辑和标准(这套逻辑和标准是什么呢?你自己也可以想想)。不是让你扔掉,而是先把这套逻辑和标准搁置起来。

到大自然,面对的是风景,人也少,原有的那套在这里未必适用。至少这里不拼聪明和速度,也不要好胜心强。

大冰:关于“放下”这个话题,再说得立体一点儿吧。

稻子先生:好,先说说为什么要“放下”吧。因为拿原有的逻辑和标准来延伸你的旅行是换汤不换药,环境换了,脑袋没换,视角没换。和在家看电视没区别,还特别依赖导游或者主持人,把你想知道的都说给你。常听人说旅行中总是找不到感觉,那是被这些东西禁锢了,这里也包括关于旅行本身的一些逻辑和标准。

至于能不能“放下”,当然一下子做不到,也不需要。脑子里每天乱七八糟的念头很多,需要时间去平复和梳理。我们鼓励大家尽量地去做,而不是想“既然做不到那做它干吗呢”。

我们希望你有空间和精力装点你在路上的发现,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观察自己。

至于怎么“放下”,脑袋里不要有太多存货,带着点儿赤子之心,花时间和精力主动去观察和体验身边的日常。自己一定要有耐心,没有人要和你比,所以一切慢慢来。

一定不要指望靠旅行的风景去转移你的注意力,这种方式有些被动,也是最常见的目的地旅行的模式。激发和触动可以从你的主动观察去引发。

每次旅行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内容不会少,也不用奢望所有的都要装在脑袋里,放下一部分,让另一部分多点儿空间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

大冰: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稻子先生:有一种极端的办法,把你觉得放不下的都说出来,大家一起听,包括你的悲欢离合、光辉岁月。

你一直说,直到没有话说了,一说到自己都恶心的时候。

…………

和稻子先生的聊天持续了很久,仅采撷二三,余不赘述。

文字聊天是个好东西,笔谈胜过面谈,若是枯坐硬聊,或不会有这般的消化和吸收。

我不敢说懂了他,但折服于他的知行。

于是不再去追问发心,所谓发心,应就在那番自度度人的理论背后。

问过椰子姑娘:椰子椰子,事儿是好事儿,但理论是理论,执行是执行,确定能干成吗?

椰子姑娘回我:亏你还写过我和他的故事……一个能等了我十三年的男人,啥子事情干不成?

也对,你们两口子都是狠人儿……

我当时和椰子姑娘说来着:俺能给稻子先生帮点儿啥忙?但讲无妨。

椰子姑娘的回答是:

有我呢,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