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用的,我心里自有秤,既然当朋友,当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016年4月旅行私塾的招募期,我自作主张发了微博,替稻子先生摇摇旗做做宣传推广,免得没人报名,当时@了他,他的微博是@稻子X视角。
后来据椰子姑娘说,这个倒忙帮得不错……
我的节外生枝极大地增加了前期筛选的工作量,真有兴趣参与活动的人很少,吃瓜的简直不要太多……但她表示理解,说明白好心帮倒忙是我一贯的风格。
我在电话那头嘿嘿乐,听从她的建议删除了微博,讪讪地问她首届的旅行私塾的开展地定在哪里,她说:沙漠。
所以,稻子先生的旅行私塾的处女航,始于2016年5月的巴丹吉林沙漠。
胡杨吐新绿,骆驼翻沙山,在这苍凉而又不乏生机的环境里自由地穿行,成员们每天都很开心,对稻子的安排也很配合。因为是第一次做私塾,他亦是摸索前进着的,当时的底线是无论感知体验进展得如何,这至少是一次旅行。
稻子后来说,相比于其他届,第一届成员的感觉会更宽松,收获也更宽泛,但感性抒情多了,理性的感知体验深度练习少了。
同年11月,他再度率队出发,领着学员们去了青海湖,经祁连到贵德。
天空透亮,湖水湛蓝。从这届活动起,稻子先生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练习加了进去。比如让大家分开走,不要聚在一起闲聊,逐渐进入到个人的世界和体验中,分享时多些思考,少点儿抒情、联想和批判社会等。
这次对活动主题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和练习方式,对放下、发现、思考、表达有了明确的指引。也是从这届开始,参与的成员们开始写下自己每天的收获。
小插曲也有,其间曾有个成员的分享几次被点评方向不对,结果一赌气打算回去,经耐心沟通缓解了他的紧张和不满,他也就打消了回去的念头,还继续参加了第三届。
第三届活动是2017年7月的新疆独库公路,那时已看了不少成员回顾,个中颇有几篇让人看了跃跃欲试的,我也想参加这个私塾来着,想去玩,但椰子姑娘后来说,我落选的原因是不太符合基本要求,不能为了我一个人而降低招募标准……
好吧,其实稻子先生的原话是:
我畅想的场景是大家沉醉于自己的世界来进行对周边的感知体验,这有点儿修行自然的感觉。现实中,这样的人的确不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感兴趣但仅浅浅尝试下不坚持的人,不愿打破自己习惯的人,流连于美景和闲谈的人多。这样看来,活动的确是有不低的门槛……
流连于美景和闲谈这句话挺扎心的,奶奶的,话说他看人还是挺厉害的……话说,能把这个完全不营利的活动坚持四年,他也是挺厉害的……
至于成效,为客观呈现,我想,不如看看成员们的部分回顾。
以下文字,分别来自历届稻子私塾中的90后、80后、70后。
何文兵,重庆人,1990年初生人,旅行私塾第一届成员,代号“小荷”。
初次看到微博里稻子所发的“稻子旅行私塾:知己之旅”,当时我把这个主题拆解为四个关键词:
“旅行”(一个能脱离固有城市的远方),“徒步”(旅行的主要方式),“知·己”(认识自我),“私塾”(小学堂)
串联起来,大致这样理解:在远方有个小学堂以徒步的方式来认识或找回自己。
我平时本就爱独来独往折腾,喜欢徒步,第六感告诉我,三三两两的一群来自各个不同城市的人,没有标签,这是一次有魅力的挑战或尝试。
投简历报名,面试筛选,奇妙地等待与期盼,紧张感完全KO职业的面试。
出发站广州中转包头(坐在广场手握一本书等待与人群中的大师兄偶遇),包头至额济纳旗(隔着手机屏幕各自汇报彼此在哪节车厢,雀涌鱼跃的车厢见面仪式),就这样,我从中国的最南端迁徙到这大西北。
稻子并没有想象中的严肃,但和那一个人在店里吃比萨的样子感觉还是很符合,一顶户外帽、一副可深可浅的变色中框眼镜、橘红色的冲锋衣、有点儿拉碴的胡子(这就是那个独自在中国徒步穿越了两年的男人)。
其实到了额济纳旗的我,对这次迁徙还是有点儿迷茫的,知道主题,但是不太清楚具体的承载形式。稻子告诉我们,没有确切的承载形式,也没有必须达到怎样的目的,随心出发,用心去看走过的路(石头、植被、昆虫、水等),去观察,去表达,每天大致十公里的徒步行程,可结伴,可独行,速度可快、可慢,自己把握,碰到自己感兴趣的,停下来多留意一会儿(第二届开始应该是取消了三两结伴同行的徒步方式,结伴徒步时的确容易相互闲谈聊天,玩儿兴高,不易于进入活动主题所说的用心观察和发现,也不易回到自己安心体验的状态)。
在活动过程中,记得有一次分享了堆石头的体验:看到山坡上有很多石头,就想搬来堆个自己想要的样子。跑上山顶,发现已有人堆了石头。虽然不是我想要的样子,但碰到有一样想法的举动,还是很开心。然后,我就在那里捡了大概四十分钟的石头。
在堆石头之前,我不知道能堆成什么样子,没有构思,也无法预测。于是我先跑到山下去捡石头,捡完之后觉得哪一块石头合适,我就堆上去。堆完之后,它是这里最高的,在最上面我还加了块儿喜欢的木头。堆石头的时候没多大收获,只是自己有点儿成就感。当你专注于完成一件事后,静下来回想时,你会发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候想东西呢,想得再多不如你先去做,就是你一直去做就行了,不去想行不行。我需要什么样的石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捡石头回来堆就行了。在你堆的过程中,你会很自然地专注起来,每一块石头造型不一样,它是平的或凸的或者各种形状,但它总有适合它的位置,只要你愿意帮它找到合适它的位置。
当你非常专注地做完一件事后,你会发现一切是这么美好。平时我就是个执行力比较强的人,这几天我每天都会给自己一个主题,从堆石头本身这样一件事上看,实际上映射出的也是我自己的一些特质吧。
说到印象深刻的事儿,我补充一个好玩儿的小插曲:
记得在前往黑城的戈壁掺杂沙漠的路上,小梁、Echo、高高、我,不约而同地走在了一起,有点儿师徒四人取经的意思。粗犷的戈壁里,参差不齐的沙石被炎日烧烤着,我们则是这沙石上移动着的肉串。
小梁、Echo突发奇想地脱掉鞋,感受大自然对脚掌的按摩。我充当取经里的沙僧,担负着鞋。
高高指着远处喊道:“骆驼群!”土生土长在南方的我,先是兴奋(第一次看到几百头以上的群居骆驼),再是惊讶,它们在戈壁的移动并不是随意随性的,它们竖着S形移动,首领是头长白胡须,特别形象的智者与老者的象征,在不停地低声呵斥,好像重复说:“保持队形。”年长的骆驼听着号令总是把乱窜不更事儿的小骆驼赶在队伍中间,夹着走。
小梁架起了无人机,俯瞰整个骆驼群。我们跟着移动奔跑,看着它们渐行渐远。
太阳已悄然地移动到天空的顶端,疲惫的我们找个树荫洼地,补充能量及稍作休息,看着无信号的手机,好像有点儿不知方向了。四目相对,彼此自我安慰鼓了鼓气,确定了方向,开始忐忑地极速赶路,行戈壁,翻越沙丘,越走越没底气,每翻越一座沙丘,就暗示自己这是最后一个沙丘了,目的地就在沙丘背后,可站在山顶,前面还是没有尽头的沙丘,内心里有恐惧和绝望,但我们依然勉励着自己,前面就要到了。
路途中,我们有偶遇“锁阳”,只怪我们不识此物,匆匆离去,遗忘了路上的植被、石头、昆虫等,填充眼里的只有翻越不完的沙丘和渴望快点儿触摸安全的舒适区。翻过最后一座沙丘时,我们长长吐了一口气,释然了,躺在地上享受风的抚慰,回顾前一刻的心理变化历程,面面相觑地笑了笑。
没告诉稻子我们迷路了,绕了很大的一个圈,没心没肺地撒了个谎说:“午休睡过头了。”稻子黑色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笑着回应:“我知道。”
心领神会地没戳穿我们。
这个小插曲让我体验了一把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那届知己之旅,可能我还是没完全放下玩儿的习惯、话痨的习惯,脑子里的知识和经验还是留得多了些,最终也没有更深入地感知体验,但我心里的确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试着去观察、试着去体验、试着去专注、试着去表达),待我去培育萌芽。
……另外有三个想说的问题。
第一:有人问这个活动和内容对我有什么用?
活动只是介质,活动里的内容是自己本身,稻子私塾不是要向你灌输或说教,让你达到怎样的目的。
第二:有人问活动具体有多好玩,活动里如何保障自己的需求?
有吃喝玩乐这种肉身体验的玩儿,也有思维尝试,精神上的玩儿,就看你主观上想怎么玩,只有参与了才晓得。怎么玩?好不好玩?活动中自己的需求,在不违背活动原则上,你是自由的。
第三:不符合时下的商业逻辑,需要重新调整主题。
这是一个公益活动,稻子私塾没有明确每个人在活动中要达到怎样的目的。选择一段路,几个人反季节性地在那里徒步,我们去尝试,去观察、体验、专注、表达,首先是在这个过程里埋下一颗种子,是否能发芽或茁壮,还需看你在以后的路上怎样去培育。至少是很符合当下朝九晚五的我呢。
徐潇,旅行私塾第一届成员,现已研究生毕业。
我是2016年4月报名第一届稻子旅行私塾的,然后很幸运地被选入,当时是一名大四学生;现在是2019年,我研究生马上毕业,距离第一届稻子旅行私塾正好三年了。
如何知道了稻子X视角:
是从大冰的微博上知道的(2016年4月初)。之前有被他书中的故事感动,挺相信他的。然后恰好看到微博,因为相信和向往,就及时地报名了。
参加活动的初衷:
1.看到稻子X视角的官宣“稻子带队,公益,沙漠,找到自我”等主题后,我就开始向往,因为信任,免费,沙漠没去过,自己有困惑,就直接报名了。
2.为了实现自己毕业旅行的愿望。
3.我当时心里有个疑惑就是:去不去读研究生?当时已经考上了,一直在纠结。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私塾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在活动中的收获:
1.知道了一种叫作“感知体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即放下自己的固有认知,独自与自然环境相处。其间用眼睛、耳朵、身体等去看,去听,去触碰,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尝试描述它,思考它为什么吸引自己,从而展开自我对兴趣的讨论。
2.一次有趣的旅行。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在沙漠里捡废瓶子,第一次摸大黑狗的头,抱着碗去厕所吃午饭等)。
3.自此以后,心里一直有“感知体验”的概念,经意与不经意,总会想起。
活动后我对活动的再理解:
现阶段,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比较固化,大多是从“知识输出端”直接传播到“知识接口端”。其间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很少有其他选择。这种传播方式缺少个体本身经历、感受、思考、内化的过程,使其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忽略了发现、尝试、探索的权利,造成个体坚守的飘忽不定,缺少自己的独立见解。
因此,活动提倡以自我为主体,以自己的感官知觉为工具,亲身去听、去看、去触碰大自然,怀着孩子一样的心专心地去看,放下个体对过往的认知,于每天种种的经历中,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继而描述、思考。其实,自我与世界间的联系,就是自己在自然中感兴趣点的发现。
汇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点后,把这些点联系起来,重新审视和思考它们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去总结和得到属于自己的知识。
活动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事儿:
1.跟着队友一起捡沙漠里的废瓶子
私塾旅行的第一天,我们一行人在戈壁滩里走着。这时我看到一个女生,蹲下身捡起了一个遗落在沙土里的废弃饮料瓶,然后放到了自己随身的袋子里,继续往前走。
看到这个举动的我,心里挺震惊的。我没有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也没有高尚到捡废弃瓶子的行为。然后我的心里就很纠结,我是捡呢,还是不捡?捡了的话,这里有好多好多,捡不完啊!不捡的话,这些垃圾在这里很难被大自然消化,况且同伴已经动手了,我要坐视不管?我于内心深处无比纠结,而于行动上伫立不前。这个问题又持续不断地困惑着我,无限地内耗了自己。
最后,我也捡起了几个瓶子,放到了自己随身的口袋里,甚至有遇到在地平面以下的瓶子还跳进去捡起来带走。接下来,更纠结的事情发生了,我一路走,一路捡,可是我的袋子真的快塞不下了,手也没有地方拿了,我看到了很深的洞里有很多瓶子,可我如果跳进去捡的话就出不来了。
一路上,瓶子占据了我的袋子和双手。我一边带着它们,一边跟着同伴继续前进,一边又为路上没捡的瓶子而自我羞愧着。同时我还不得不继续走,因为同伴已经甩我很远了。我走一步,纠结一步,看到一个废弃的瓶子,自己难受一次,但又不得不继续走着。整个过程中,占据我主要情感的并不是捡垃圾的些许自豪,而是没全部捡下去的羞愧。
现在的我看那时的自己,已经不会再为类似的事情纠结了,想做就去做,力所能及就行,也不会自己给自己带来负担。
2.在厕所里吃午饭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从早上出发,徒步走了很远。走了一个上午后,终于到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就是公共厕所旁边的亭子里。
大家各自打开自己的干粮,准备吃午饭。饿了好久的我也打开了速食自动加热的大米饭。可毕竟身处沙漠的空旷地带,有风,沙子随风飞来飞去,刮到脸上疼一疼也就算了,刮到饭里不能吃就太可怜了。
我看了看周围,只有一个大型建筑物——公共厕所。自我开始懂事以来,厕所和吃饭都不能同时提起,所以我努力尝试着在亭子里找个风小的地方吃,可沙子还是被刮到了餐具里。
我悻悻地左手端着碗,右手护着碗,小心翼翼地跑到了厕所里。泡好了以后,看着它自动升温,热气缭缭,然后心甘情愿地完成了我的午饭。最后感觉,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排斥。
3.第一次摸大黑狗
我怕狗,也怕别的动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害怕,怕它们对着我叫,更怕它们跟着我叫,我一度看见狗都是绕着它走或者让它先走的。
我们到了巴丹吉林的沙漠里后,就有一只大黑狗慢慢地跑过来,蹲在我脚边。我立马僵住,不敢动一步。
我的同伴却不害怕,他蹲下身后伸手摸了摸它的头,甚至跟它一起完成了一个拥抱。我一边看着一边想它什么时候离开。然后它很可爱地又走到我身边,伸出舌头抬头看看我,摇摇尾巴。我拼命鼓起勇气,低下头摸一摸它,在它要伸舌头舔我的时候,我吓得急忙缩起手。然后,它没动,还是看着我。我心想,应该没事吧。于是又弯下身,摸摸它的头,它也蹭蹭我。自此,我就和它认识了。那晚星空璀璨,我们一行人坐在轮胎上,对着天空唱着歌。大黑狗也悄悄地跑过来凑热闹,我弯下身抱抱它,它很可爱地钻来钻去,活跃着气氛,实在惹人喜爱。
在我即将离开那里的中午,我看到它坐在院子中间,在摇尾巴,我走近再次抱抱它,摸摸它的头,跟它说我走了,我记住你了,你是第一个对我这么好的狗……离开它的日子里,我依旧怕狗,依旧躲着走,也总会想起它。
4.摔跤
让我深有感触的事情中,这是感触最深的了。
5月10日的下午一点左右,我们走完了额日布盖大峡谷,开始收队返程。同伴们都走在峡谷下的栈道上。我却执意偏离了栈道,在峡谷顶上爬上爬下。我清晰地记得,只要一低头,就能够看见他们,还依稀能听到稻子和其他同伴让我回到峡谷下走,上面危险的喊声。
……(我也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当我再次睁开眼时,队友们全部围着我,喊着我的名字,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总感觉自己浑身疼,想喝水,他们一个个焦急地看着我,我隐约听到“救护车”这三个字。
后来我就被抬到担架上,拉去了阿拉善医院。接着他们带着我做了全身的检查,我明显感觉右脚有伤,特意照了一下右脚。结果出来了,我也忘了怎么说的,简单概括下,全是皮外伤。
接着,我被带去门诊室上药,消毒杀菌,然后出院,回去休息了。
我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发生了什么?
可当我问及,稻子示意我不要提及,安安静静地休息。
分别的前一天,大家一起吃了饭,喝了酒,唱完歌走在回酒店的路上。一个同伴走过来对我说:你真该感谢稻子。当时,你从上面滑倒摔下来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吓坏了,幸亏稻子反应快,是他飞快地跑过去接住了你。
她还说:你醒了以后叫了每个人的名字,唯独没有叫我的名字。不过看到你没什么事,也就算了。
我确实想不起来发生了什么事,就好像她说的一样,我摔了一跤,滑下来了。其实在这期间,我心里一直纠结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回报稻子?
电视里讲的都是给钱,给多少呢,这又是一个问题,我想问问他我该怎么报答他,又不好意思张口,可又不得不张口问。我想我得跟我爸打电话说一下,该给他多少钱?唉,这个问题好难啊,困扰了我好久好久。快分开了,我找到稻子,我忘了我跟他说的什么,只记住他跟我说了四个字:“忘了它吧。”
这个语气就好像两个人擦肩而过,一个说声“对不起”,另一个说一声“没关系”。最后分别,我们各自打车离开,我拥抱了稻子,他跟我说:“你以后不要冒进了啊。”那个拥抱的瞬间,我一直记着的。
自此以后,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我帮过很多陌生人的忙,同时也轻轻地对他们说一句“没关系”。
一一,目前在上海从事广告设计的工作,旅行私塾第二届、第三届成员。
参加活动的初衷:
1.我是一个喜欢大自然、喜欢阅读哲学类书籍的人,爬山时更喜欢流水、不好走的路、植物、山、夜里的黑暗和天上星星,不喜欢打卡某个观景台。招募介绍里的不注重风景、注重自我发现的方式和我喜欢的旅行方式是一样的。
2.看过一些写自然的诗、经典摄影作品、经典画作。
不知何时开始喜欢一个词:new balance,新平衡。仿佛有种不断流动的生命力,觉得画面里的一个元素和另一个元素之间是有关联的、有张力的。总觉得哲学、艺术、禅宗和生命都有某种关联,思考这些觉得很有意思,也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想法。
在11月寒冷的西宁,终于见到了稻子和小伙伴们。
和一群未曾谋面的小伙伴一起旅行,大家互相关心,吃饭时说说自己的事,很有趣。
那段时间:
走呀走,想呀想,现在回想起来,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
思考最多的是关系。由关系延伸到了距离、空间。有时候在车上,有时候在柏油路,有时候在沙丘,有时候在长排的树林,有时候在结冰的河,有时候在晚上住的房子,和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距离看到的不一样的青海湖,以及其他的细枝末节。
想想类似一些习以为常不会去想的事情,或者观察一个东西的形态、状态,觉得是一种放空、轻松。
收获了许多:
想了很多,想一件事物,然后想它的相关属性、特点,这时候会把它和另一种东西放在一起想,与它相似的、相反的等,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会产生一些想法。一个事物能和另一个事物产生联系,有无数种可能,和不可能的事物的关系,也有关系,比如“不可能”这种关系。
这些关系随时空的变化不断变化,即使是恒久远的钻石,它所处的位置和时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观察、发现、思考城市与自然的事物。
下面是当时分享的一点儿文字:
一、两车同行
车开始穿过草原,前面还有一辆车,车里都是熟悉的人。
前面车的存在,与我们的车产生了张力,让我们的车与草原之间的关系稳固——对方的存在扩大了我们的世界。
二、闯**天涯
渐渐习惯了草原上的行驶,也开始享受前面没有车,空旷,闯天涯的状态。重新开始思考前后车辆的关系,以及如果只有一辆车,呈现出的状态。
我们会一直需要另一辆车的陪伴吗?
在前面的,是限制,还是牵引?在身后的,是牵挂,还是牵绊?
都有吧。
刚开始很需要陪伴,成长后,也能独自前行,我们总有一天会别离。
2017年7月我又报名参加了第三届。
在大自然中,没有边界;设计中,破框;摄影中,故意切掉部分元素,实际上也不可能拍下所谓的完整画面;地球上,山海陆彼此相连,没有尽头。
想得更多的是弧线,树林、山峰的顶端是弧线,石头、溪流、花草……大自然大大小小的东西都是由弧线构成的。小鸡啄米,头运动的是一个弧线。
走路手臂摆动、脚的运动轨迹是弧线,登山杖的轨迹也是弧线。联想到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弧线——手拿东西,走一步,投篮姿势,球进筐的轨迹。
由弧线的发现延伸了另一段分享:接受。
回想着自己在群山之中上上下下,于山底山顶之间走走停停,随着光移影动,眼前的大自然高低起伏,不断变化,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我前行的方向,一个是路本身存在的上上下下的方向。
在平地上走,也是不断变化的,并没有所谓的直路。
想到在我接受人、事、物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时,也要接受它原有的、自己本身存在的方向。
既经历它本身存在的必经历的过程,也享受自己的力量创造的结果。
在我们欣然看着自己所理解的东西过程中,一定会有不理解的事情,去接受那些不理解的东西,与它们共存。
……在新疆的草原里到处找,也没有找到直线。
后来听说了一个建筑师高迪,他也认为大自然里面没有直线,感觉好神奇,我竟然和建筑大师有一样的发现。
而“接受”这段文字,后来有一天发现和尼采的一段文字有共思的感觉。写那段文字时并没有看过尼采的书。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一切美好的失去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的都是骗人的,所有的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在城市和自然里想的东西不一样,后来读一些描述自然的诗的时候想,城市里的诗人是怎样写诗的呢?通过观察和感知,我更理解了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们从大自然、从平凡的事物中汲取到的不平凡——或者说他们创造出来的不平凡,是来自这些平凡事物的美丽,以及世界之大,还有很多美丽的平凡等着我去发现:城市的、自然的。
对旅行私塾的理解:
跳脱原来的生活环境,建立对人、事、物多角度的观察,增强自己的敏感度,从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灵感。
对稻子的评价:
觉得稻子是一个喜欢笑,但有诗人气质和哲学气质的建筑师,带我们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老周,70后。
看到稻子旅行私塾招募函的时候,我正跟家人在峨眉山金顶度假,据说那天的云海特别美,但我真的没什么印象了。从手机上看到招募信息后就一直在想着怎么准备简历给稻子,去荒漠该准备哪些个人物品……后面几天的游玩也是在心神不宁中度过的。归家后就赶紧准备了简历,记得点发送的那一刻心情如同第一次找工作时般忐忑。作为一个早已而立的男人,不禁哑然失笑。
在很多朋友们的眼中,我应该算是工薪阶层中最幸福的那一类。年薪四十万,工作轻松自如受人尊重,房子、车子、妻子、孩子样样不差,每年都可以和家人一起出去度几个大假。作为一个平凡人,生活如此夫复何求?但人是精神的动物,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内心的状态与渴求。如果生命是一团火,我的小火苗却在这个正当年的季节慢慢地变弱甚至濒临熄灭。
生命热情的消失,就是因为与这个世界及周围的一切慢慢地断开了关系,要么是因为司空见惯从而视而不见,要么是凭经验武断地认为那些新生事物会一如既往地无趣而充耳不闻。日常生活的重复让人非常烦闷,想到自己后面的岁月会一概如此,简直令人绝望,然后就慢慢对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致,人变得呆滞而麻木。
我无法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源,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看到稻子的招募文案,我大概明白了也许需要找到与这个世界更多的接口,通过某种方式或渠道,重新接触、认识和感受这个世界,重新找到生命的活力,最终找到一个新的自己。
其实报名后我还是很自信自己能够入选的。因为是稻子老师的第一次私塾活动,成员样本肯定是范围越广越好,包括我这种非典型70后吧。
私塾活动是在稻子老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完成的,每日劳筋骨而炼心志,白天大都奔波在戈壁滩的碎石和沙漠无尽的沙土中,在单调的环境里放空自己去感受每一个细小的发现;傍晚伙伴们聚在一起分享所见所想,然后由稻子老师点评解析。虽然每天面对着枯燥的环境,但心情一直处在一种莫名的亢奋之中,生命之火在慢慢地绽放,活力和年轻又来了。
最难忘的是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第一天,刚去牧民家,不管是大藏獒还是小土狗、小羊羔都对陌生人格外亲近,在那个远离家人、朋友、没有手机信号的沙漠中心,感受到了世界是如此亲近和美好。我其实一直都不怎么喜欢小动物,小时候被猫挠过、被狗咬过留下的后遗症。但那天看到那只脏兮兮的藏獒摇着尾巴憨笑着凑到跟前,就是想抱抱它,像是失散了许久的朋友再次相见一样。感谢稻子老师用手机留下了那个宝贵的时刻——一张我和藏獒朋友的合影。
那一天,一直压抑着一些激动,就像一个新生儿嘬到了母亲的第一口乳汁,又像一个迷了路委屈地走了很久很久的孩子看到了找自己的父亲……我想我是回家了。我那天的分享是距离,已经忘了自己原话说了些什么,大意是城市里人口密度大,宠物也多,虽然人与人比人与动物的距离相对近,但总是相互提防着什么,心的距离、感情的距离其实非常远。而沙漠里人和动物都很少,距离远,可一旦遇到了就像亲人一样,毫无保留地去相信和亲近对方。所以到底什么是近?什么是远?
私塾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小伙伴,收获了与这个世界重新建立联结的敏感力,从而带着好奇心来审视身边的一切,世界远比想象的多!我是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比较喜欢亲近大自然,待在城市多少有些不爽快。私塾之后,很干脆地参与了几个农业小项目,满足了自己“当农民”的愿望,工作和爱好两不误。
遗憾也有,也许是尘念太深难以放空,回归后的感知体验一直做得不算好,经验的影子常常笼罩着感知,还要经常跟稻子老师讨教学习才行。
这里不得不多几句话说说稻子其人。
见他第一眼感觉就是个典型的工科男(确实也是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戴副眼镜看着有些木讷,但是看他文字和听他说话时总能感到挡不住的睿智。
很佩服他搞这个旅行私塾,不一心一意专注地做自己的设计公司,每年非要浪费自己宝贵的一个月跑出来瞎累,远离家人既烧钱又烧时间,时而还会遇到风言风语,图个啥。我总想着一个字:轴。还好,他是轴而不杠,多年游走中国及海外的阅历加上他工科生的理性,总是能处理好各种情况。
私塾活动已经进行好几年了,稻子老师的坚持有时让我很感慨,他执着地传递的是一种稍显特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与外界建立更直接和本质的关联,从而打破固有认知却坚守初始,进而引发更深层面的思考和发现。一个公益的师者,一个引路人,这就是他。
感谢的话曾经说过很多,不再赘述。再一次祝福稻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一人一世界。其实很多时候,如果真正地回归了初心,有些问题的答案就会豁然而出。
张霖,机械设计师,妈妈。
了解到稻子老师是从大冰的书中一篇《椰子姑娘漂流记》开始的,当时关注了稻子老师的微博,看了他的文章。
报名参加第二届最大的顾虑不是来自工作和经济,而是家里才两岁半的小孩,他是我最放心不下的,从出生就一直跟在我们身边,白天送到朋友家托管,几乎每次送去,小孩都哭得很凶,然后我就带着一颗早就碎成渣的心去上班,下班回来又去接他,几乎是除了上班之外对小孩寸步不离。
工作上因为是做的机械设计,每天用脑的地方太多,然后就这样日复一日几乎全年无休地连轴转,身心疲惫,没有喘气的机会。
就在这样一个工作和家庭的高压状态下,我觉得自己都有点儿抑郁了,很有必要去体验一下不同的环境,换换心换换脑,让自己放空一下。
在去之前,我对稻子老师也是非常信任的,这信任一方面来自大冰的书,另一方面来自自己的判断(他的文章)。当时确定了最终的名单之后,我有和几个朋友讲,他们就质疑靠不靠谱,危险性大不大,有没有狼出没之类的各种担忧。包括现在我身边一些想参加的同事和朋友也会有如此的疑问,然后我也不会刻意地去劝说他们,让他们信任我之类的,因为一旦抱有太多怀疑和不信任,即便最后去了,这中间也会用掉几乎一半的时间来慢慢消除疑问,如果这之前又夸大了什么事件的话可能会更糟糕。
在参加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有几件事儿:
参加活动的第一阶段是放下,我很清楚地记得活动进行到第二天我还是心事重重、漫无目的地徒步。
想着第一天跟娃视频,他当时是感冒又咳嗽又没妈妈陪在身边,来之前跟娃沟通了好几天妈妈要出远门,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在身边。他哭得很凶,爸爸也不会哄,我视频一会儿就关了手机。
我是个很慢热的人,又不太主动去找人诉说。稻子老师很细心,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安,就主动找我谈了话,说既然来了,就在当下感知,不然还不如回去,到这里来又有什么意义。
真的是,自己劝说自己千万遍,不如老师的三言两语来的有用。
现在想想,那时是自己太放不开了,每天把自己搞得像去拯救地球一样,什么事儿都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结果肯定是疲惫的。
第二件让我非常感动的事是更改分享时间。
心情是放松下来了,也慢慢进入感知体验的状态,但很要命的一点是分享通常是在晚上九点左右开始。作为一个有娃后基本都在九点之前睡觉、早上又在五六点醒来的人来说,真的像倒时差一样难受,加上我又是一个天生的瞌睡虫。
所以每当别人分享,我都瞌睡连连、精神恍惚,分享的效果自然差很多。当小伙伴们在深夜微信群里喊着霖姐霖姐的时候,我早已经和枕头融为一体。
稻子老师又细心地察觉了这一点,把分享时间改在中午和晚饭前。
本来个人是要服从集体的,最后因为这个瞌睡虫,团队为个人做了更改和调整。真的很感动,虽然到现在为止大家都没说,但我的心里在那个寒冷冬天一直暖融融的。
还有每次分享的时候,不论我们每个人分享了什么内容,即便是说得很凌乱,自己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的时候,稻子老师都能以极快的速度抓住中心意思,帮我们一一分析清楚,但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让我们再去发现和探索。
我想他的睿智不是一两天练就的,其中肯定是博览群书加上行走中国时的身体力行去验证,继而又深刻地思考。但稻子老师又很低调,一点儿架子也没有,跟他相处,有时候他会像老师一样提醒你必要的注意事项,有时候又会像兄长一样包容一群顽皮的弟弟妹妹,拍照的时候会像个顽童一样各种搞怪。
他好像集多重性格于一身,但又一点儿不冲突不矛盾,起承转合得很好。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稻子老师抽烟多年,但在私塾旅行集体分享的过程中未曾看过他当着我们的面抽过烟;他会很珍惜地把没吃完的包子、馒头打包作为第二天的早餐;无私地、及时地、主动地去和每个成员交流,化解我们内心的矛盾纠结,让我们对着大山喊出来释放出来。
他总是说:相互成全。
更多的时候,他安静地做一个牧羊人,然后满心欢喜地看着我们这群小羊,跑得慢了他会赶一赶,跑偏了他会拉一拉。
他总是说:你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多。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困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靠着一点儿拿来主义组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个人世界,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还浑然不知。
虽然作为中年人,但稻子老师一点儿不油腻,很自律。人如其文,文章看似偏冷,其实是高度自律后的严肃输出,有很深刻的东西在里面。
十几天的私塾旅行,没去之前觉得漫长,快结束时又觉得时间匆匆,刚熟络起来又要面临分别,回来后多了一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工作在第二年做了调整,这之间也和稻子老师有很多的沟通,他总是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若是我的问题,他会诚恳地指出。有他的指导,我没有走太多弯路,在面对自己时也更加真实。
在可行的方案问他时,他总是说: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调整(因为只停留在预设没有意义,想法有时候会让我们飞得更远,有时候也会剪断我们飞行的翅膀,只有去做来得踏实)。
前几日,老友来访,周六便带着五岁的儿子一同去了竹海爬山。去之前是有担忧的,怕他叫苦叫累,不过这些又都是我的预设而已,儿子劲头十足地爬到了山顶,跟在后面张牙舞爪生怕他跌倒的我累得够呛。回来后几日,他又问我什么时候再去爬山,我胆怯到现在还没回复他。
幼儿园一年两次的旅游活动,班级参加成员逐年递减,虽然是那么枯燥的景区,但我们依然坚持去参加。孩子也喜欢,他看到的世界肯定和我们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感知体验是不一样的,稻子老师说了:一个人一个世界。类似的感知体验我也在尝试着去传递给孩子。我也只是跟在孩子后面做一个牧羊人。
感知体验心要静,不能太功利,一次私塾旅行是个引子,是一次练习,它不是一剂强心针,试图通过一次旅行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想法本身就挺幼稚的、急功近利的(其实想说的是有功利想法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就算是参加了也要服从集体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就像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课下不用功那肯定是不行的。芸芸众生,大都凡人一个,还是踏实些好吧。就像在南山竹海看见竹子,它是一节节长高的;就像跑步,它是一步又一步累积公里数的;就像练字,它是一笔一画反复练出来的,多些耐心急不得。呀,我好像又在说教了,打住打住。
私塾旅行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四届,一直在持续关注,每当旅行中的小伙伴用文字呈现他们的发现时,我只做个默默的吃瓜群众,只认真地向他们学习,不敢言语太多,因为我知道身处实地的他们和隔着屏幕看文字的我理解是不同的,身临其境最真实。稻子老师每年也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征文活动,给足了我们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还会很认真地评审。我知道这些事很耗团队和他个人的时间,可他从没抱怨过,还自掏腰包印刷小册子。
说来惭愧,我没有反复地读这些文字,最近拿出来读一读,发现比两年前的感受和理解又深刻了一些,他的文字很厚实,真的如一坛老酒,百尝不厌,回味无穷。
我们这些小伙伴能遇到稻子老师是一种幸运,既能出俗又能入乡随俗,纯粹,低调,不做作,正派……只叹自己文字太过单薄,不能完美又完整地去表达清楚。感知体验永远在路上,没有尽头,向前走就是了。希望有机会还去参加旅行私塾。
上述这样的成员回顾,还有几十篇。
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人学会自我教育,所谓授之以渔,我想,关于稻子先生的旅行私塾,意义或成效,我无须再赘述。
过去古人把老师喊作先生,我想,稻子先生应该配得上这声先生。
寡语讷言、言之有物的稻子先生。
菁华内藏、知行合一的稻子先生。
椰子姑娘的稻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