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摸摸頭2.0

私園在詮釋怎樣的一種空間實有呢?

字體:16+-

當精神需求在借助私園得以展現的時候,私園也借助精神需求闡述出其本該應有的空間道德上的特質,這種空間是不強加於人的。它不具有對外擴張和控製的欲望,也就不會對外界產生壓力。私園在與鄰裏的邊界上隻是構築了一麵普通的圍牆,在私園內部也沒有樹立任何高度的標識來統括整個區域。

這種空間對內也是低調的自尊,充滿的是如一的平和與親切。很難在私園中看到絕對和唯一。私園中存在主次、秩序,卻不存在完全圍繞某個景致去展開私園的建造,不需要完全明確的空間界定和秩序維護。一切隻存在於似斷未斷、似隔未隔、似到未到的曖昧中,隻存在於在曲徑通幽和連綿不絕中展現變化。私園裏的空間也沒有去刻意限定人的體驗路徑和體驗過程。即便存在選擇,往往也多是提供出幾種多樣的選擇。私園似乎還有點拖泥帶水,就像一封家書在不斷靠廢詞冗句來讓人感覺到親切和溫馨……仔細回味,原來,這樣的表達方式才是長久以來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民間空間的道德特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民主,才是曆代以來文人們所推崇的至高層麵上的道德。

原來,建造不是緊張地要讓個體的獨特氣質高度集中起來給予明確顯露,而是要通過建造物、花木和人之間的互動體驗來實現。

原來,私園是在放鬆的狀態下做出來的精致。這種放鬆讓建造多是近人尺度上的實際體驗而不是超人尺度,是在詮釋萬物的共生共存狀態而不是侵占。這種精致不顯山不露水,它不是花力氣在裝飾的細節上而是放在對實際體驗感知的琢磨上(即便是體驗本身也常常是寬鬆有餘而緊張不足)。這種建造的特質在表達上不是先去精確定義組成的每個要素並進而建立起明確結構的關係,而是著力對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關注。建造是通過平衡各個要素間的關係來確立基本的形態。至於各個要素的定義,因為並不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所以總是顯得寬泛和模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