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看到竖立围墙后私空间所引发出人的自闭和保守以及其后阳奉阴违的缺陷时,当人们看到推倒围墙后公共交流和沟通中光明正大的优势时,对外向交流的过度依赖,对内向交流的过度贬低让人们忘记了任何一种思维模式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淀,都存在优缺点,都各有一套自我修复的完整机制。而现在,这种忽视围墙功用的武断选择只会让我们的内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段境遇下因自我缺乏依持和修复的厚度而让吞食新物的难以消化带出感受上的迷茫和空虚。
在如今知识经济的年代中,客观上,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频率之快已经不容人们做过多的思虑;主观上,以往那种经过个人的深思熟虑而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实有也已经演变成只单方面接受外界知识的状态。
人们习惯于把全盘通吃的知识和信息当作日后依持的工具,也习惯于把这种知识和信息原封不动地储存起来等需要之时再当作商品拿去出售和交换。当人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中转站的时候,因库存的内容和自我之间并不存在实有关系,所以人逐渐成为一个脆弱的空壳。在当下,如果一个人是把精神求之于内,那么他会被看作是一种压抑、畸形的病态,一种与时代的不和谐。在缺少社会标准约束的状况下,在求之于外的洪流中,带着脆弱空壳的人们只能把一切寄托于直觉和本能,也只能把本能的欲望不经思辨就功利地诉之于获得具体物的实有上。
人们对外物倾注了太多的关注以至于把人的价值体现也完全地依托于物的实有上。人们总以为物质需求的提高和满足既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实现,也是个人自由的实现。人们开始忙碌于娱乐年代的集体欢腾,忙碌于审美泛化所带来的对外物纷繁的感官满足。而这些原本只不过是商业社会促进消费的娱乐游戏却被人们当作慰藉各自心灵的工具。商业社会双面的供求结构决定了必是存在专门的人群在提供各式各样的关于精神需求的解决之道,受众也习惯接受被触动而不是以往的主动探求。
人们对外叫嚣着他们的需求,等待着内心的空洞能被标示为各式各样用途的塞子填满。对于稍有些勤快的人来说,要做的就是定期更换塞子,这至少可以确保不被塞子本身与肉体的不兼容所引发的腐烂和变质所影响。对于懒惰的人来说,即便塞子已经充满恶臭也常常对其熟视无睹。知道吗?在以往针对内心空洞的类似于中医的治疗策略,那是要借助于自我身心各部分的整体调节下的抚慰,其目的是让空洞逐渐地缩小直到康复而不是现在如此简单的拿来主义。
如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变得脆弱,人们更愿意接受快乐而拒绝承担苦痛。例如在孩子的教育上,似乎只有保证他们不受一点点苦、一点点累才是在保留人的天性。名目繁多的学习机、点读机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就明知世界的一切。而这只不过是造就了另一台知识的机器!
信息时代来了,带来了速度,也带来了互动,而残剩的那最后一点私的可能又在跨越时空的网络交流中得到了宣泄。私的世界从此已完全交付于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平台上去了。这的确是一个强调对外交流和沟通的共享年代。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苦恼于对外诉说的艰难,而现在,这种完全意义上的沟通又导致私的直觉欲望在尚未回归于内之前就在求之于外地快速解决和快速满足。的确,这是一个求之于外的无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