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在這一段簡曆中,說魏徵是思想家我比較反對,不是說一個人有些想法就是思想家,這是很荒謬的。還有我比較反對的就是“文學家”這個稱號,可能很多人看出來了,隻要選入《古文觀止》的人都是文學家。可是我們必須承認也有例外,如果憑借一篇奏折,就能成為傑出的文學家,我會舉雙手反對,文學的定義不能太過於豐富多彩。但是我們要知道,之所以把他選進去,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在於一個王朝剛剛建立不久——原太子李建成的原手下敢跟皇帝如此“慷慨”地說話,非得趕上“初創”這個節點才可以;地利在於人在長安,隨時可以進宮;人和在於君臣上下一心,勵精圖治,朋友也多在左右。
一個出了名的可以讓皇帝回到後宮放聲叫罵的“杠精”——魏徵,竟然可以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其言論經驗匯集成《貞觀政要》,諫文《諫太宗十思疏》還能入選《古文觀止》,逝世後諡號“文貞”,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這簡直讓人嫉妒。
魏徵自然是贏家,不過最大的贏家不是他,是唐朝。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66)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67)乎?人君當神器之重(68),居域中(69)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70)。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