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麵前的羅馬城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因為年代久遠,所以資料有限,筆者苦於在前四章無法翔實地還原羅馬城,但是在還原公元1527年的羅馬城時卻沒有這樣的煩惱,反而因為資料太多而眼花繚亂。在前四章,筆者的資料來源主要是考古發現、法律文書、書信和諷刺詩。而在本章,有數不清的繪畫、地圖和不同語言版本的城市導覽擺在筆者麵前。此外,這一時期的大部分建築都得以相對完好地保存至今。這一時期還興起了一種新的文體:自傳。這種文體不僅在壓製個人主體精神的中世紀絕難一見,就算在文化繁榮的古典時代也寥若晨星。隨著繪畫藝術在15世紀進入繁榮期以及識字率的顯著提高,個人自傳這種文體應運而生。這一時代的個人傳記有時會給人一種人人都是重大曆史事件中的主角的錯覺,傳主們不遺餘力地美化自己,醜化敵人。
假設一個羅馬人乘坐時光機從公元1081年的羅馬城穿越到公元1527年的羅馬城,他會驚訝地發現此時的羅馬城已經移到了別處。到公元1527年,羅馬城完成了一個1000多年的遷移過程,整座城市沿著台伯河和聖彼得陵墓緩慢西遷。羅馬人在公元16世紀時毅然拋棄羅馬七山,在瘧疾肆虐的台伯河沿岸安頓下來。這樣一來,公元11世紀那座遍布花園和綠植的羅馬城被一分為二:非居住區和居住區。舊城牆內的大部分區域退化為鄉村。莽莽的牧場,蔥鬱的葡萄園,間或有幾處教堂、農舍和富人的鄉間別墅,它們共同構成了非居住區的全部圖景。古羅馬廣場在公元11世紀是弗蘭吉帕尼家族的私產,此時被羅馬人喚作“奶牛牧場”,而卡比托利歐山南邊的塔爾皮亞崖石則被羅馬人喚作“山羊山”。
相較於非居住區,居住區的麵積要小得多。這位從公元1081年穿越而來的遊客會發現居住區人滿為患。街道上擠滿了行人和商販,羅馬城此時的人口數達到了過去1000年中的峰值。公元15世紀20年代,教皇把教廷從阿維尼翁遷回羅馬城,羅馬城再度繁榮起來。我們可以確切地知道羅馬城在公元1527年5月到底有多少人口,因為羅馬城在幾周前剛剛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口普查。羅馬城在公元1527年初的人口總數是5.4萬人,這一數字不包括嬰兒。6年前,也就是公元1521年,羅馬城的人口總數很可能高達8.5萬人,因為這一年的羅馬城相對太平。當然,龐大的朝聖者群體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比與中世紀朝聖者的朝聖熱情相比,他們的朝聖熱情也並沒有消退。每逢大赦年,前來朝聖的遊客就會多於居民,他們蜂擁至博爾戈。城中數百家小旅館是他們投宿的地方,他們跟從前的朝聖者一樣,前往聖彼得廣場上的攤販那裏買鋪床用的稻草。彼時的聖彼得大教堂隻是一處尚未竣工的建築物,沒有什麽看頭。但是複活節、耶穌升天節或聖誕節當天,朝聖者們會前往教堂觀看教皇在入口處的柱廊上祝聖那幅著名的維洛尼卡布畫。好在羅馬還有不少宏偉的教堂可以逛,不少聖物可以瞻仰。聖喬凡尼教堂曾先後兩次被燒毀,重建後的聖喬凡尼教堂裏依舊陳列著聖彼得和聖約翰的頭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