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孩子不生病

如何应对手足口病?

字体:16+-

如果之前提到的疱疹性咽峡炎让一些家长焦虑不已,那么手足口病就更让妈妈们心惊胆战了。很多妈妈一提到“手足口”三个字,就觉得“完了”。其实,手足口病也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大部分都是轻型病例,也是可以自愈的,万一孩子不幸感染,也不必太担忧,只需积极应对即可。当然,如果是重型感染,还是要尽早识别,尽快就诊。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型、9型、10型、16型和B组1-3型、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强,临床症状主要为持续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皮疹,同时可伴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

家长如何从症状上判断孩子是否得病呢?

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同时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部分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那多半就是手足口病了。孩子身上的皮疹一般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较少,皮疹的特征可以用“四个不”来形容: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留疤。但也有一部分只出现口腔黏膜疹,没有其他部位的皮疹,这种情况判断起来就比较困难,容易误诊。

还要强调一点的是体温: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并不是必须发热,还有一部分是不发热的。

手足口病一般如何治疗呢?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指导,轻型的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并没有非常大的区别。

1. 一般护理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避免去幼儿园;保持清淡的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和口腔的清洁;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的症状,要积极控制高热。

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 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 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8小时。(以上退热处理和小儿发热指南有出入,故仅用于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

2. 治疗方法

对于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

研究显示,对于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等,这些药物我们在前面的疱疹性咽峡炎部分已经说过,同样对手足口并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不推荐使用。同样也不推荐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