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的药物一样,退热药的使用原则也是能不用尽量不用,但如果孩子体温太高,太难受了,该用的时候还要用,否则这些药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同时,家长也要知道,除非超高热,平时健康的孩子,偶尔发热并没有什么坏处。发热是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当孩子出现体温低于38.2 ℃的发热,伴随着人体温度的升高、代谢加快、免疫力提升,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从而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般不需服用退热药,可采用物理降温同时适量地多喝水,以加速代谢,进而帮助退热。
但是当体温高于38.2 ℃时,代谢过快会导致人体消耗明显增加,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肝肾功能损伤,儿童则可能出现热性惊厥,神经系统受损等不良后果,此时须服用退热药。
根据2020年发布的《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月龄以上体温超过38.2 ℃伴明显不适者可采用退热药。但其他专家共识、指南指出,体温超过38.5 ℃伴明显不适者应及时使用退热药物治疗。
因此,家长可根据儿童精神状态把握、调整使用退热药的时间。
一般来说,退热药起效在30分钟到2小时,用药间隔时间为6~8小时,最短时间间隔不低于4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退烧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宜过快、过于急切,一般而言,孩子的体温降到38.2 ℃以下时即可。有的家长因为心急,短时间内让孩子重复多次服用退热药,这样很可能会造成孩子大量出汗而导致脱水,同时,也可能会增加退热药的不良反应,引起孩子肝肾功能的损伤。所以,退热药不能过分频繁地服用。
这里我再给大家几个使用退热药的专业知识。
1. 绝不能以预防热性惊厥为目的去使用退热药
有的医生告诉家长,在38 ℃的时候就用退热药,其实这是达不到预防作用的,预防热性惊厥还是需要使用镇静药物。
2. 在一般情况下,不联合使用退热药或者交替使用退热药
一般退热我们只选一种退热药,不会去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只有一种情况是要交替或者联合使用的,就是在首次使用退热药的时候,比如用了布洛芬,结果体温没有降下来,在这个时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是联合对乙酰氨基酚还是交替使用退热药。
3. 慎用激素
一般不轻易使用激素给孩子退热,只有严重感染的时候,在强有力的抗生素支持下才会使用激素,而且应当是先停激素后停抗生素。
4. 首选口服退热药
很多家长都觉得退热栓剂的效果好,口服药的效果慢。其实这是我门诊中遇到的最常见的误区。家长们,尤其是孩子年龄很小的家长们觉得退热栓剂效果好的原因,其实在于用量。举个例子:退热栓的用量是一定的,不能调整用量,3岁以内都是1粒纳入肛门,3岁以上都是2粒纳入肛门;1岁的孩子使用1粒效果就很好,3岁的孩子效果就差了;而3岁的孩子2粒效果就很好,8岁的孩子效果就很差了。
而口服退热药的用量是根据年龄、体重严格衡量出来的,所以更精确、更安全。我们只有在频繁呕吐、嗜睡不能配合口服药物的时候,才会选择退热栓剂进行治疗。
在退热药的使用上还有一个我们常见的误区:用中成药来治疗高热。
“刘医生,我孩子高烧不退,怎么办呀?”
“多少度?”
“39 ℃。”
“退热药吃了吗?”
“吃了,小儿感冒退热糖浆!”
“谁告诉你那是退热药了?”
“这名字不就是退热药吗?”
这是我在门诊上经常遇到的。这个药里的“退热”两个字,很容易误导家长。在这里,我针对市面上特别容易搞混的两种中成药“小儿感冒退热糖浆”“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和大家聊一聊。
5. 小儿感冒退热糖浆
药物功效: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伤风感冒,畏冷发热,咽喉肿痛,头痛咳嗽。
主要成分:板蓝根150 g、大青叶150 g、连翘150 g、桑枝150 g、荆芥60 g、防风60 g、紫苏叶30 g、蔗糖660 g、苯甲酸钠2 g、柠檬酸1 g、杏仁香精0.3 mL。
我们从药物组成中不难看出,没有发汗解表的药物,板蓝根、大青叶、连翘都为清热解毒药物,属辛凉解表药物,也就是说性凉。而荆芥、防风、紫苏叶则都属辛温解表药物,性平而偏温。桑枝呢,又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可缓解肢体的酸痛。故而该方按西医学标准仅可作为抗病毒药物使用,中医学中则适用于风热感冒。腋下温度大于等于38.2 ℃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则应另服退热药物(含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
6.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药物功效:发汗解表,清里退热。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溲黄,便干等。
主要成分: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
从其组成上来看,很像古方柴葛解肌汤,又有小柴胡汤的影子,其主构架中又多了一味桂枝,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七分表证,三分里证,更多的是偏于风寒表证的,因为其清热的药物并不多。
因此我给大家的意见是,如果是风热表证,我们可以在配合清热解毒药物的基础上来使用该药;如果是风寒表证则可直接使用。当然,前提是腋下温度不超过38.2 ℃,若大于等于38.2 ℃或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则应加用退热药物(含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以免因退热不及时而出现不良反应。
在这里,我想告诫大家的是,切不可只看药名来给孩子服药,一定要详细地阅读说明书。
以上就是关于退热药给家长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