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爭鬥》
因為麥卡錫主義盛行而被迫離開美國的朱爾斯·達辛,在巴黎綻放了黑色之花。沒有一句台詞,隻是不斷出現寶石店的搶劫片段,觀眾在搶劫過程全部結束之後才得以喘口氣,整個過程長達30分鍾。
《死吻》
描寫的是卑鄙冷酷、厚顏無恥的偵探,是最具“邁克·哈默”風格的邁克·哈默。用極端的反差表現出來的黑白畫麵如實地展現了冷戰時期獨有的風景線。
《追逐殺人蝶的女孩》
金綺泳,如果非要出生在那個時代的話,何不選擇法國或者西班牙呢?如果非要選擇韓國的話,晚生40年也可以啊。
《澤麗絲與伊莎貝爾》
本片講述的是跟佛蘭德斯繪畫所蘊含的“慵懶與寂靜”這一傳統風格形成極大反差的顛覆性故事。如果阿侖·雷乃是對同性戀情感興趣的人,抑或大衛·漢密爾頓是個天才,那麽也定會拍出這樣一部電影的。這部片子又有點兒B級日本少女課外班動漫的影子。
《電鑽殺手》
主角是由導演親自扮演的年輕藝術家。在紐約夜空中響起電鑽的金屬聲。直到30年後的今天再看,劇本、拍攝、音樂都毫無違和感。
《東京流浪漢》
最純粹的鈴木的世界應該就是這樣的吧。在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尚未超越作為匠人的責任感時才會有的活動照片之快感。
《暗淡的星》
看過這部短篇電影的好萊塢發行商對此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再多拍幾分鍾就能在影院上映了。”那是約翰·卡朋特和丹·歐班農正式出道的瞬間。
《解決者》
李鬥鏞應該盡快被重新發現。藝術電影《皮膜》,大作《最後的證人》固然是傑作,但這部影片的冷酷無情才是李鬥鏞的精髓。足以讓人聯想到沃爾特·希爾年輕時候的破壞力。
《黑色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