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欣法则
一个少年无意中发现一位律师正准备自杀,便上前阻止,结果这位律师还是自杀了,且死前向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参议员尸体的藏匿处。结果少年被卷入一起凶杀案中。联邦调查局逼迫他,黑手党追踪他,他和他的家人由此生活在恐怖的阴影中。幸运的是,少年遇到了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女律师,在她的帮助下,用自己的机智挫败了杀手们,昭揭了案情。
当我读到约翰·格里森姆的小说《终极证人》时,我忍不住思考了一下,若我是要把这部原著搬上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导演,我会怎么做?这部作品光精装书就印刷了200万册,可见并不是等闲之作。与其说是像电影的小说,不如说这根本就是电影剧本,甚至可以说,这干脆就是由电影剧本改写的小说。约翰·格里森姆真应该先写剧本卖给好莱坞,当然了,前提是他愿意放弃庞大的潜在利润,还有作家和读者之间自然形成的、坦诚以待的意识形态上的共鸣,这共鸣也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对我而言,《终极证人》根本就是美国版的《不能实现的渴望》或者《木槿花盛开》。
如果是我的话,第一,我一定会想方设法表达对弗兰克·卡普拉的敬意。他主张,守护美国正义的不是部长或上议院议员,而是在角落里默默付出辛劳的无名英雄们;他坚信,每一位英雄的无私奉献与牺牲成就伟大的法律和正义的最终胜利;他认为,对美国的法律和正义表示怀疑,是为了成就更高层次的肯定和拥护的策略。
第二,我将通过倒叙的方式对目击者马克与律师洛芙两个家庭的崩溃史予以积极的描绘。这个故事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妇女和一个少年相识并建立了一个理想家庭。因此,不同病相怜就无法得到疗愈。坚强的女律师是正义的女神,同时也是旨在代替无力的父亲与不成熟母亲的存在。处于困境之中的少年是切实需要法律保护的市民,同时也是能够满足不良母爱的幻想中的儿子。洛芙是被前夫抢走了孩子的女人,是为受虐儿童伸张正义的职业律师。马克对她来说,就是一个能为她解决多余乳汁的婴儿,而洛芙对不幸的俄狄浦斯而言,是突然出现的爱人。
第三,我会邀请詹姆斯·厄尔·琼斯来扮演黑人法官罗斯福。在我看来,约翰·格里森姆似乎也是在这种预设下创造了这个角色。对弱者富有同情心、拥有渊博的法律知识和坚定原则的罗斯福法官和马克之间的争论,以及狡猾的检察官戏弄FBI的审判过程,这些都是小说《终极证人》才有的看点。在小说里,马克的父亲被刻画成非常严厉的家长。总之,直到出现上述情节,才感觉美国终于有救了。
但是结果又如何呢?无论什么样的素材都能改编成爱情剧的实力派导演西德尼·波拉克(《糖衣陷阱》),占据好莱坞左派(?)一角的偏执的阴谋论爱好者艾伦·J.帕库拉(《塘鹅暗杀令》),以及乔·舒马赫重新打造的约翰·格里森姆的世界,这一切除了以惊人的票房创造可观的收入之外,并没有对美国的国家利益做出多大的贡献。绝妙的保守主义装置,还没来得及正常启动就已生锈,反而使露骨的右派意识形态变得更加碍眼。《捉鬼小精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由主义的厌恶,以及《城市英雄》所追求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排他性宣泄感,反而因为真实而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在原著中表现出强烈的环保主义倾向的参议院议员变成可憎的政治掮客,而真正可恶的政治掮客检察官则被描述为具有一定魅力的男性。而且,罗斯福法官的比重大幅缩小。浮想一下参议院议员和罗斯福是民主党党员,而检察官是共和党党员,然后再看看影片结尾对参加总统选举持乐观态度、得意扬扬的检察官,也许这并非只是“腐败的检察官,寻找被埋在腐败律师家中的腐败政治家的腐败尸体的腐败电影”,更是极右派对民主党政权的一种宣战。这是一部有猫王却没有黑手党的城市孟菲斯,与有爵士乐也有黑社会的城市新奥尔良并存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