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关于小学,很大部分是不大愉快的。
刚上一年级,我就因为活泼好动,得到了一句“从来没见过这么吵的女生”的评价。
那年头的“好孩子”,有着一套标准模板:安静顺从、坐姿端正,连提问都要在老师允许的时候,用标准的姿势举手才可以。
小孩子对来自大人的评价和目光是异常敏感的,但还没等我努力让自己成为那样的“好孩子”,到了三年级,老师又给我扣上了“粗心”的帽子。
有次数学考试前,老师强调:“题目都是以前做过的,会做就一定没问题。”
结果成绩出来,全班有二十几个人考了100分,而我因为粗心只考了86分。
这是我第一次拿到这么差的分数。
拿到卷子的那个午后,窗外聒噪的蝉鸣让教室显得愈加安静,鲜红夺目的分数刺进眼里,我发热的脸颊似乎也要淌出血来,我不知所措地把双手扭来扭去。
数学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女生是考不到100分的。
羞愧、沮丧和没有考好的罪恶感,让我清楚地听到自尊心轰然崩塌的声音。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考不到100分”成了我内心的一个魔咒。只要一考试,我就担心这句话会应验。结果越是担心,就越是考不好。
看到自己的预言应验,“阅人无数”的数学老师更是一次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和挖苦我:“聪明有什么用?学奥数有什么用?这么粗心,还不是考不好!”
我一度真的以为,自己就是个粗心的小孩,真的永远拿不到100分了。
幸运的是,五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了解我的情况之后,他只是很耐心地跟我讲了一句:“你这么聪明的小孩子,一定要把题目好好读仔细了。”
在这样的信任和鼓励下,“考不了100分”的阴影慢慢淡去,小升初志愿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当地最好的中学。
在升学考试中,我终于拿到全班唯一一个100分,这件事才算完全翻了篇。
没有人能想到,在这段再平常不过的童年经历里,有个孩子因为大人的几句评价,内心曾掀起滔天风浪。
别让标签限制了你,也别用标签定义孩子
在一段关系中,力量比较强势的一方,对另一方做出了某种认定,另一方做出的一些行为就会强化强势者的认定。这就是“贴标签”的可怕之处。
但是,对于“贴标签”,有多少人真的对它心怀警惕呢?
“你这么挑食,就是被惯坏了。”
“我们家孩子就是没耐心,做什么事都超不过五分钟。”
“他从小就身体不好,运动能力一定差。”
这些话,我们好像非常轻易地就能对孩子、对别人,也对自己说出口。
就像我有个朋友,孩子刚出生,抱着亲不到十秒,突然发现孩子脑袋顶上有两个旋儿。根据当地老话,脑袋上有双旋儿的孩子,脾气倔,不好养。于是,这个孩子刚出生,就被这个朋友贴上了“脾气倔,不好养”的标签。
在这之后,孩子不喝奶粉、不愿意睡觉、总爱说“不”,都是因为这孩子“脾气倔,不好养”。每次跟我们聊天,她总是抱怨自己命不好,生了个难养的孩子。
尽管我们无数次告诉她,那些只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但她还是忍不住把它们归咎于孩子的“脾气倔,不好养”。她被那个标签困住了。
对于给孩子“贴标签”这件事,我格外警惕。年糕小时候一度非常内向。在过去的评价里,内向绝对不是一种好的性格,尤其是对男孩子来说。老人们很为他着急,话里话外忍不住带出这样的评价。更糟糕的是,他们直接把年糕定义为“胆小”。
年糕外公甚至打电话跟我表达他的担心:“小孩胆子太小了,担心他受欺负。”我非常不客气地怼了回去:“爸,不要再跟我提这个词了,年糕一点都不胆小!”
我和全家人强调,绝对不可以对年糕说“胆小”“内向”之类的字眼。不但当着孩子的面不可以说,背着孩子也不可以说。
我知道,光靠语言上的改变还不够,于是和糕爸采取行动,带他去完成一个个挑战,做运动、学知识、交更多的朋友……这些行动,让年糕不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现在老人们提起年糕,忍不住有点怀念他以前的安静。
谁能想到,这个吵翻天的小孩,曾经和人说话都要躲起来呢?他完全就像换了一个人!
父母的爱和接纳,让孩子坦然面对被贴标签
老人有时会对我说:“你这样对待孩子也太小心翼翼了。”是啊,就算我们自己能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但我们不能阻止外界给孩子“贴标签”。怎么能保护他对自己笃定的判断,而不被他人影响呢?
有一次,我在一本叫《你很特别》的绘本里找到了答案。这本绘本的内容大致是——
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群木头人,他们被称作“微美克人”。他们每天只做一件事:互相贴贴纸。
木质光滑、漆色好的漂亮木头人会被贴上星星,木质粗糙或油漆脱落的就会被贴灰点。
除此之外,做好一件事也能得到一颗星星,但一件事做不好就会被贴一个灰点。
得到星星的木头人很高兴,就会想再做点什么,再多得一颗星星;但被贴了很多灰点的木头人,也总是被人无缘无故地跑来再多贴一个灰点。
因为在大家看来,一旦被贴了灰点,那么“他本来就该被贴很多灰点的”。
胖哥就是这样一个被贴满灰点的木头人,因为身上灰点太多,他都不想出门了。
可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特别的木头人露西亚,无论是代表赞扬的星星,还是代表否定的灰点,都贴不到露西亚的身上。
胖哥很羡慕露西亚,他心里想:我就是想这样,我不想要任何记号。
在露西亚的指引下,胖哥找到了创造者伊莱。
伊莱告诉胖哥,他不必在乎任何人的评价和看法——无论是星星代表的称赞,还是灰点代表的否定。他们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伊莱的眼里他很特别。
胖哥应该相信的是伊莱无限的爱与接纳,这比在意别人的看法更重要。
在故事的最后,当胖哥开始相信伊莱,相信自己是特别的时,他身上的灰点就纷纷掉了下来。
“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我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的爱和接纳可以给他保持自我的勇气。”这是我从伊莱和胖哥身上,更是从过往经历里学会的道理。
——虽然老师一再否定,但我的爸爸一直相信我,即便他当时也受到老师的影响,对我填报志愿的“冒险”心怀忐忑,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在考试前带我出去散心,告诉我不要紧张。
——我们鼓励年糕勇敢挑战,去尝试他不敢做的事情。他完成挑战后收到的每一个“你很勇敢”的鼓励,都让他多生出一份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但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不应该定义他未来就成为某一种人,更不应该让他们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人生选择。
孩子不需要任何星星或灰点,他只需要爱和接纳,从而成为最特别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