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快5岁的时候,我爸来住了两个月,小孩吃饭的好习惯就全毁了。
以前年糕既不挑食,也不会边吃边玩,更别说还要人喂饭。结果我爸一来,他不但吃一口就要跑出去玩一圈,还非要哄着、喂着才肯胡乱塞两口饭。
我爸干了啥呢?其实就俩字——唠叨。
唠叨不能让孩子听话,反而引起厌烦
每次一到吃饭时,我爸就在年糕身边正襟危坐,开始声情并茂地给他进行“营养科普”。
年糕夹起一块鸡肉,他赶紧鼓励:“宝宝你要多吃鸡肉哦,吃了鸡肉你的肌肉才有力量哟!”“鸡肉帮助你的肌肉长得很好。你明天是不是想拍球拍得更好?那你就得多吃鸡肉哟。”
年糕蔬菜吃得少了,他又连忙说:“宝宝要多吃青菜哟,青菜有很多维生素,吃了你肚子里的能量小精灵就会特别开心,身体也会很棒的哟!”
这些话本身当然没什么问题,我们平时也会这样和年糕说。但问题是,一顿饭如果重复十遍以上对话,谁都受不了!
于是,他越唠叨,年糕越不肯吃;年糕越不肯吃,他越要追着唠叨。
接下来每天的吃饭时间,我爸就像个劳模一样,总是举着勺子跟在年糕身后劝:“宝宝你要多吃肉哦……”“多吃青菜,肚子里的能量小精灵才会特别开心哦……”
我爸觉得自己话没说错,也都是为了让孩子吃得更好、更营养,自己累点不算啥。
可是对这样的“好心”,孩子感受如何呢?
有一天,在外公“我们一定要多出来运动”“多运动对身体会很好的哦”“天黑了就不能出去骑车了,没有大人也不能骑车”的碎碎念中,年糕下楼去骑车。
到了楼下,我问年糕等下要爸爸陪还是阿公陪。
结果年糕很惆怅地回头看了一眼我们家窗户,幽幽地说了声:“阿公太烦了……”
扪心自问,如果一直被讲个不停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烦不烦?
没完没了的唠叨,往往都是好心办坏事
烦还是其次,更要命的是,这种烦、这种“好心”的唠叨会产生一系列坏的影响。
第一个坏影响,就是让妈妈们最恼火的“不听话”。
没完没了的唠叨,会让本来有道理的话变成没有重点的废话,还会不自觉地夹杂许多情绪。
“怎么这么不小心,饭菜都撒到桌子上了,多脏呀。”
“玩具玩好怎么又不收拾呢,丢得满地都是,每次都要妈妈帮你收拾。”
“和你说了多少遍,回到家要先洗手,衣服不要随地乱扔,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这些话,每一个家庭都很熟悉。当大人这么说的时候,是希望孩子好好吃饭、收拾玩具、回家记得洗手。但在孩子耳朵里,就只剩抱怨、责备、威胁以及一大堆毫无用处的唠叨,索性就把耳朵“关”上了。
一个“听不到”妈妈说话的孩子,怎么能指望他“听话”呢?
唠叨的第二个坏影响,就是会毁掉孩子的自律和自信。
很多时候,我们忍不住唠叨是因为不相信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
孩子想自己倒牛奶,明明是好事一桩,可大人偏要先打击一番:“你自己倒会洒出来的,还是妈妈给你倒吧。”
实在拗不过就再多“提醒”几句:“要小心一点哦,两只手拿稳了,慢慢地倒。”
就算牛奶洒了,不是可以顺便教他擦桌子吗?可大人非要再批评两句以显示自己料事如神:“说了不让你自己倒,看,真的弄洒了吧,以后还听不听妈妈的话了?”
指导意见太多,传递的都是“你做不好”的意思,孩子也就放弃了探索和努力,同时也放弃了听取你的意见。
与其唠叨没完,不如把话说清楚
很多家长总是抱怨“都说一百遍了,怎么还没记住?”这个时候,应该反省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因为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避免一再唠叨,让孩子听话真有这么难吗?只要做到这三点,和孩子把话说清楚其实很容易!
第一点:信息要简单清晰。
要知道,你说得越多,孩子越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与其抱怨孩子把房间弄乱了,你忙了一天又要重头收拾,不如简单点告诉孩子:“我们现在来把房间收拾干净吧。”玩水也是这样:“今天的玩水时间已经结束了。”告诉孩子我们的目的,一句话就够了。
第二点:只说事情本身。
和孩子沟通一件事时,注意力要聚焦在事情本身上。把“战火”蔓延到诸如乱贴标签,或是对孩子性格及其他方面的攻击性话语可就不对啦。比如孩子房间没收拾好,你就告诉他去把房间打扫好,至于唠叨孩子“懒”“不体贴”“磨磨蹭蹭”这种话,想想还是咽回去吧。
第三点:试试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
我们可以试着换个思路,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比如想让孩子进门洗手,可以提醒他:“回到家,最先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相信孩子,他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做得更好。
我爸一回老家,我们立刻开始着手纠正年糕的吃饭习惯。
比起我爸的“兢兢业业”,我们显得“懒”多了。没有催促、唠叨,也没有追着喂饭,我们只是给年糕的盘子里拨一些他要吃的菜,就只管享受和家里人闲聊的这段时间了。
但经常就这样吃着、聊着,再一转头去看年糕,他就已经安安静静吃掉了一大碗饭,根本不需要有人一直在旁边监督。当他确认自己吃饱了,我们也不会一直劝他再吃点。
在其他事情上,我也还是那个原则:把他当作能听懂我们说话的大人一样去看待,要注意的事情郑重强调一次就够了。
遇到有危险的事情,比如在水池边,或者今天要走一条车流量很大的马路,我会特别认真地和他说一次“要注意安全”,而不是时刻把“小心”“看着点路”挂在嘴边。
没有了大人过度关心的干扰,年糕慢慢变回了那个独立能干的小朋友。他可以自己认真吃好每一顿饭,会在下楼骑车时谨慎观察周围有没有安全隐患,也知道过马路的时候紧紧拉着大人的手、遵守每一个红绿灯。
少几句唠叨,多一些放手,孩子反而能成长得更独立、更自信!